二、“现代日本经济体制源流论” “总体战体制论”主要强调的是日本战时和战后体制“连续性”的政治和社会侧面,而“现代日本经济体制源流论”强调的则是二者经济体制的侧面。这一理论的代表作,是冈崎哲二、奥野正宽于1993年编纂的、作为8位日本学者共同研究成果的《现代日本经济体制的源流》。 一般认为,现代日本经济体制同欧美,特别是盎格鲁--萨克逊各国的经济体制,存在着几个不同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第一,在“企业内部关系方面”,“日本型”经营方式有“三大法宝”或“三大神器”,即终身雇用、年功工资序列、企业内工会。第二,在“企业和金融业的关系”方面,主要不是通过公开市场发行股票和公司债券融资,而是主要通过以银行信贷为中心的“间接金融”获取资金,与此相关,在开展经营活动时,重视从业人员而非股东;第三,在“企业和政府的关系”方面,二者通过产业界团体相互依存,构成封闭的格局。按照中日史学界的传统观点,具有上述特征的现代日本经济体制是战后形成的。中日两国学者就以下问题基本达成了一致的看法:“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日本经营方式。战后形成的日本经营方式主要包括长期雇用制、年功工资及晋升制、企业工会及以主力银行为核心的产业组织。”(注:陈建安编:《日本的经济发展与劳动问题--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第八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 然而,冈崎哲二和奥野正宽等提出的“现代经济体制源流论”,对传统观点进行了明确的否定。他们通过实证性考察后得出结论:“现代日本经济体制”是在战时形成的。按照他们的分析,日本至战前30年代的企业统治(Corporate Governance),即由财阀家族确保股东主权的经济体制,是盎格鲁--萨克逊型的自由主义经济体制。但是在战争时期,这一经济体制转变成了“日本型”经济体制。正是这种转型后的体制,构成了促使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经济体制的原型。对此,《现代日本经济体制的源流》第一章作了明确论述:“按照历史的观点,现代日本经济体制的最大特征,即构成这种体制的诸多重要要素,都是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前半期在日本经济的重化学工业化和战时经济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在此之前,我国的经济体制虽然残留着某种程度的后进性,但基本上是同欧美诸国相似的正统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这种市场型经济体制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逐渐发生变化。在30年代政府构筑战时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这种变化骤然得以加速。”“现代日本的社会经济体制,从历史上来看是比较新型的体制。”(注:冈崎哲二、奥野正宽编:《现代日本经济体制的源流》,日本经济新闻社1995年版,第2、3页。)为了给自己的论点提供论据,该论著通过图表和资料,对上述“现代日本经济体制”的三项特征在战时和战后的“连续性”,逐一进行了阐述和论证。(注:冈崎哲二、奥野正宽编:《现代日本经济体制的源流》,第6-13页。) 首先,他们指出:“现代日本体制的第一个特征,是以长期固定的雇用作为理想的。”通过对日本和美国、联邦德国的同期状况的比较,冈崎哲二和奥野正宽指出:“日本 企业的雇用调整方式,是在20世纪20年代经济不景气时期,为了保存熟练劳动力而开始 采用的。但是至30年代前半期,雇用调整速度还是比较快的。尽量留用熟练劳动力这种 变化的产生,是在熟练劳动力严重不足的战争时期。” 其次,他们写道:“现代日本企业组织的另一个特征,是股东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力非常小。这特别在董事会的构成和股份的持有两种现象中得到典型表现。股份公司建立董事会本来的意义,如商法所规定的,是反映股东的意向监督企业经营。但是现代日本企业的董事会席位,几乎均为内部提拔者占有。拥有代表企业外部、特别是股东意见的董事的企业,除了外资企业,几乎是不存在的。”而股东权限的低下,主要同企业获取资金的方式有关。“在现代日本,作为资金需求者的企业是通过金融机构(主要是银行)向作为资金供给者的储户借贷资金的,即‘间接金融’的机制,是资金循环的主流。”但是,“企业主要从金融机构获取资金的形式成为主体,是自1936年前后开始的。战前,则是以在公开市场发行股票和公司债券融资的直接金融作为主体。” 第三,他们同样认为:“构成现代日本经济体制的最后的要素,是政府和企业的关系……不同的产业由单一的行政当局进行纵向监督,并通过以行政指导为主的管理手段左右产业的‘发展’和‘秩序’。具有目的性地控制制造业(或整个日本经济)‘发展’的典型,是通产省制订的‘产业政策’,而控制‘秩序’的典型,则是以金融机构为对象的大藏省的‘护送船团行政’。”他们强调,“这种由政府承担的‘竞争的管理’和‘计划的分配’,是对战时计划、统制体制的继承。” 《现代日本经济体制的源流》不仅对“现代日本经济体制”的三大特征的历史经纬作了探讨,而且对构成“现代日本经济体制”的另外两大方面,即以所得税和法人税为基干、集权和分权相结合为两大特征的“日本型”财政税收体制,和以粮食管理制度和农业协会(农协)为两大特征的农业体制的历史演变,进行了细致分析,并最终得出结论:“构成现代日本经济体制的大部分要素,都是在中日战争和太平洋战争时期,因战时经济为了对国家资源进行总动员而实施‘计划经济化’需要以及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而实施‘统制经济’需要制定的。”(注:冈崎哲二、奥野正宽编:《现代日本经济体制的源流》,第274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