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德国的教育和科技 从普鲁士开始,德国在每个历史阶段的历届政府(纳粹时期除外)都很重视教育和科技。这是德国在政治与经济不协调发展以及处在逆境的情况下,工业化飞速发展、经济快速增长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德国的教育、尤其是普及教育的程度居世界各国之首。为适应工业化的需要,德国还十分重视技术教育,大力发展工科大学。另外,德国还十分重视职业教育,规定18岁以下青少年有进补习学校的义务,仅普鲁士在1900年就有工业补习学校1070所。在发展教育的同时,德国十分重视科学研究。1911年底,德国创建了“威廉皇帝科学促进协会”,为杰出的科学家提供专门从事研究工作的机会。国家还在大学和高等技术学校建立研究机构,使大学成为教学和科研的基地。联邦德国把教育和科技视为“进步的中枢神经”,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研究事业,为经济发展造就了大批科学人材和高素质的职工队伍。 德国在教学科研方面的学术空气十分活跃,允许学者们在学术上自由发表意见,科学研究和学术探讨完全独立于政治和宗教之外,不受其干扰。除第三帝国时期外,这是德国一贯的传统。这种学术上的自由探讨和重视、尊重知识的环境,使德国造就了不少享誉世界的著名科学家,如物理学领域出现了爱因斯坦和普朗克两位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于1905年和1916年分别创立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推翻了经典物理学的基石--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极大地推进了20世纪的科学研究。普朗克在1900年提出量子论概念,为量子力学奠定了基础,为20世纪深入研究物质内部结构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还有能量守恒定律的提出、电磁波和X光射线的发现、自动点火内燃机和汽油内燃机汽车的创制等,都是德国科学家的贡献。另外,在数学、生物学、地理学、天文学领域也是人材辈出、硕果累累。在1933年以前,德国的科学一直处在世界的前沿。在世界45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德国人就占10人;40名化学奖获得者中,德国人占16人。许多科学家的涌现,大量研究成果和科学发现,对德国工业现代化起着重大促进作用。 另外,德国教育和科研重视与生产实践的结合,重视发明创造。德国对旧工业的改造和新兴工业领域的开拓并得到发展,关键的因素是注重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在第二帝国,科技发明和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成为当时欧洲最发达的科技先进国家。德国的电力工业、化学工业、钢铁工业、交通运输业在世界上占有领先地位,主要得益于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得益于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应用。联邦德国在经济领域也是广泛应用科学技术,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在各个生产部门大量应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德国还重视学习先进国家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德国工业革命起步晚,为了缩短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从一开始就十分注意学习英、法、比、瑞士等国先进技术和经验。19世纪80年代,德国采用了英国人发明的托马斯-吉尔克里斯碱性转炉炼钢法,使钢铁生产节节上升,很快超过了英国,跃居欧洲之冠。魏玛共和国时期利用《道威斯计划》,除接受外国贷款和投资外,德国还大量引进了外国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如在全国开展“工业合理化”运动,在生产领域引进新的生产方法,大力提倡科学进步。德国工业家向来比较重视技术的合理化,将技术合理化作为经营企业、赚取利润的战略措施。在“工业合理化”运动中继承了这一科学传统。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的采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教育和科技是德国经济发展、建立强大国家的法宝。法国科学家帕舍尔认为,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是在“科学上失败了”。他说:“德国增设大学,在大学之间培植有益的竞争心理,对大学教授和博士很尊敬并给予荣誉,设立宽敞的实验室,并具有精良的实验仪器。而法国则只顾革命,沉醉于理想政体的无益争论之中,对高等教育的设施也只是给以偶尔的注意。”[10](第236页)这种分析是很有见地的。法国在普法战争中的失败是由于敌不过以西门子、克虏伯发明制造的钢炮武装起来的普鲁士军队。第二帝国工业化飞速发展,不是依靠俾斯麦专制主义,正如凯恩斯所说:“德意志帝国与其说是依靠血和铁建立起来的,不如说是依靠煤和铁建立起来的。”[11](第1页)二战后的联邦德国更是依靠教育和科技而成为西方经济强国。当然,依靠教育和科技而强大起来的德国,也曾助长了极端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势力,使德国走上了冒险道路。但这另当别论,不是教育和科技的过错。 本文作者系中国德国史研究会会长,本文是根据其在2003年10月召开的第六届中国德国史学会第一次学术讨论上的发言整理而成 收稿日期:2003-11-10 【参考文献】 [1][美]科佩尔·S.平森。德国近现代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2][俄]列宁。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FRICKE,Dieter.Deutsche Demokraten 1830 bis 1945[M].Kk5o801.jpgln,1981. [4][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5][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6][俄]列宁。列宁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7][俄]列宁。列宁全集:第1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8][俄]列宁。列宁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9][德]弗兰茨·梅林。中世纪末期以来的德国史[M].北京:三联书店,1980. [10]日本世界教育出版社。六国技术教育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11][美]埃德温·哈特奇。第四帝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2.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