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被占领时期结束前后日本社会政治结构的特征 依据上述几个层面的初步研究,我认为在日本被占领时期结束前后,也即日美旧金山媾和前后,日本社会政治结构方面呈现如下几种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幼稚性。由于日本无条件投降方式的特殊性,同德国相比较的话,日本帝国的无条件投降实质上是日本武装部队的无条件投降,日本政府作为二级政府被保留下来,特别是作为战前日本政治结构精神支柱的天皇制也未遭受触动,战后在美国占领军当局的谋划下,“天皇是国家的象征,又是国民的统一的象征”。 作为二级政府的日本内阁组建程序方面,初期沿用惯例只是由天皇钦准改为须经占领军当局的认可。《日本国宪法》颁布实施后,日本实行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普遍采用的议会政治。1946年4月10日,战后日本议会首次大选中鸠山领导的自由党获胜,但党首鸠山突遭“整肃”,鸠山力荐吉田茂接替自己出面组阁。吉田既不是自由党党员,也不是一党之首,更未参加此次竞选活动,凭机缘巧合而一步入朝为相,这恐怕在西方议会政治历史上也是空前绝后的事情,此举也足以反映出战后日本民主政治的不成熟和幼稚之处。连吉田本人也常常以“我是被雇用的总理大臣”一语自嘲。 战后日本社会政治结构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政党组织,在政治主张和政治纲领等方面也表现出幼稚不成熟的一面。 随着占领当局对日政治方面改革举措的实施,战后日本政党组织枯木逢春竞相复活。标榜各种政治主张的党派林立,数量惊人。但政纲多有雷同并无新意。各种政治资源处于重新聚合离散的不稳定状态。重组后的日本共产党就曾错误地认为美国占领军是“解放军”,“民主势力的朋友”。[9](P153-154)鸠山一郎组建日本自由党之时也曾错误判断形势,听从吉田茂的建议,以“维护天皇制、反对共产主义”为旗帜,招致苏联方面的敌意,最后在苏方的强硬压力下被盟总整肃等。 第二个特征是过渡性。从日本战败投降起到日美旧金山媾和,短短六年间日本政权更迭极为频繁,各种政治背景的政治代表人物走马灯般轮流执政。从钦命皇族内阁东久迩稔彦,中经战前元老级外交官币原喜重郎内阁、自由党吉田茂内阁、社会党片山哲、芦田均两届短命内阁,最后又复归自由党吉田内阁。每届政府的寿命都颇为短暂。 内阁更迭如此频繁,各政党轮流掌权,说明当时日本社会内政党间势力比较均衡,无超强政党能左右政局;另一方面也表明占领军当局对各政党的情况尤其是执政能力尚属观察阶段,并未真正确定合作对象。这也是这一时期日本政治结构处于动荡重组的根源所在。 第三个特征,是追求政权稳定是占领期结束后日本社会的政治时尚。作为单一民族为主体的日本社会,在遭受史无前例的战争失败后,整个社会基础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动摇。用占领军司令官麦克阿瑟的感受而言,就是:“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及其人民有比日本人民在战争结束时受到更彻底的破坏。他们遭到的不仅是工业基础的消灭,甚至不仅是他们的国土处于外国军队占领之下。他们对许多世纪来珍视无敌的日本生活方式的信仰,在彻底失败的极度痛苦中破灭了。”[10](P175) 当一个社会大分大合之际,国家政治运行机制草创时期,每个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大问题都会引发不同社会阶层的迥异反响,代表各种社会政治势力的政治主张也会群说并立,各个政党内部也会因此而产生离合聚散。每种政治主张都希望能成为主流声音,各政党也力争成为掌控政权的执政党。因此,随着日本恢复国家独立解除了占领状态,日本社会内各主要政党纷纷以合并重组为台阶,以控制议会席位为斗争目标,展开新一轮政权角逐。 1951年10月,日本社会党因对旧金山媾和与日美安保条约政见不同,分裂成左右两派。四年之后,两派为控制议会夺取政权,在1955年10月实现联合,铃木茂三郎为委员长。 保守政党方面也顺应形势需要,加快了合并重组的步伐。在日本社会党实现联合统一的一个月之后,自由党和民主党两大保守政党也在财界的压力之下,合并为自由民主党,鸠山一郎任总裁。最终形成日本社会两大政党并争政党体制,“正确地说,应该是一个政党与半个政党的对立。”[11](P137)也即所谓的“55年体制”。保守政权以绝对优势力量把持政权,革新政党则以维护新宪法为政治活动的最大目标。这是战后长时期日本民主政治的特征。 从上述的分析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一个国家在社会转轨期的政治结构的构建过程不可能一蹴而成,各种政治资源的重组与权力分配需要一个过程,尤其是一个社会从专制型社会向民主政治社会蜕变期,社会自身的民主政治根基如何固然重要,外部强制力的影响也同样不容忽视,战后诸多国家和地区现存政治体制与被占领时占领国的意识形态基本相一致的历史与现实明确地诠释了这一道理。它实际上不仅是政治权力的转移、换位,更主要的是一种社会价值观的改变。战后初期日本政治资源的重组与政治格局的形成过程,说明了一点,哪种政治资源顺应了这种社会价值观的历史选择,那么它在政治格局的形成过程中就会处于统治地位,反之,则会沦为权力体系的边缘位置。 收稿日期:2004-01-10 【参考文献】 [1]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吉田茂。十年回忆(2)[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5. [3]内田健三。战后宰相论[M].文艺春秋社,1994. [4]袖井林二郎。麦克阿瑟的二千日[M].中央公论社,1993. [5]理查德·B·菲因。麦克阿瑟和吉田茂[M].同文书馆,1992. [6]加濑英明。总理大臣的通信簿[M].日本文艺社。 [7]袖井林二郎。世界史中的日本占领[M].日本评论社。 [8]田尻育三。岸信介[M].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 [9]朝尾直弘。岩波讲座日本历史(22)[M]. [10]道格拉斯·麦克阿瑟。麦克阿瑟回忆录[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11]福武直。日本社会结构[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