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978年以来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研究的概况和特点 1978年以降是建国后历史学发展的复兴时期,也是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研究的又一高潮期。中外古代历史研究工作者和史学理论工作者,从粉碎“四人帮”的那年起,便开始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一批有份量的学术论文相继在全国各家杂志刊出。如马克垚《学习马克思恩格斯论东方古代社会的几点体会》(载《北京大学学报》1978年第2期),志纯、学盛《怎样理解马克思论的“亚细亚生产方式”》(载《世界历史》1979年第2期),于可、王敦书《试论“亚细亚生产方式”》(载《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979年第4期),吴大琨《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几个问题》(载《学术研究》1980年1期),林甘泉《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中国古代社会》(载《中国史研究》1982年第3期)等。他们的文章犹如投湖之石,使沉寂多年的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研究,又显得活跃起来。 由此开始的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讨论,迄今为止,仍是热门话题,没有冷却的迹象。我们一时难以用确切的数字说明十多年来到底发表了多少相关的文章,但是我们可以肯定,在此期间,参与探讨的学者,遍布全国各地。不仅中央级刊物《历史研究》、《世界历史》、《史学理论研究》、《中国史研究》发表了大量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研究的文章,一些地方刊物、地方大学和师专也不绝发表类似的文章,如《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内蒙古大学学报》、《辽宁教育学院学报》、《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等。参加这个专题讨论的,还有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地理学的学者。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研究,已经呈现出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情势。一批1978年后新培养出来的史学工作者成了这个专题研究的骨干。新老专家的携手合作,使问题的研究更有深度和活力。 一批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研究的著作也在这个时期出现。最早的一本,可能就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外国学者论亚细亚生产方式》,收集了英国、法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匈牙利、日本、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研究的文章,体现了六、七十年代国际学术界研究的最新水准。1982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由林甘泉、田人隆、李祖德主编的《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五十年》,对半个世纪来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探讨的发展,作了颇为详细的回顾。峤年后,1984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白钢所著《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问题论战的由来与发展》,是又一次涉及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研究的有关思潮的总结和回顾。近几年,一批关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和史学史的专著相继出版,都注意到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和总结。1993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吴泽先生的《东方社会经济形态史论》,是一本关于马克思有关理论的系统研究、有关研究史的系统探讨、有关古代史的系统分析之作,是作者几十年研究的心血之作。 1978年以来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研究的势头是猛烈的。中国学者不仅关起门来探讨,还和国际上的学者切磋商榷。1993年南开大学召开的一次国际学术会议,就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作了很深入的研讨。 那末,什么是1978年以来有关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研究的主要特点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想从四个方面加以分析。 首先,这次讨论,继续深入了对马克思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提法本义的探讨。 所摆出的解释仍然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同意亚细亚生产方式为原始社会说法的学者日趋增多。志纯、学盛的文章,明确指出亚细亚生产方式具有原始性和普遍性两大特点,是人类历史最初的一种社会经济形态。他们认为“古代东方奴隶制说”是在研究方法上受了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影响”。①持“古代东方奴录制说”的,仍不乏其人。金景芳以为,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排列的“亚细亚的、古代的”,“古代社会、东方社会”和“亚细亚古代”、“古典古代”这几组不同概念,实际上已说明古代东方和古代希腊、罗马是奴隶社会的两种类型。②还有不少新鲜的观点。如项观奇认为,亚细亚生产方式是人类原始部落共同体或多或少发生变化后的生产方式,处于文明程度不高或半文明的阶段。③有学者还提出了亚细亚生产方式是东方阶级社会的观点,认为它既不是原始社会的生产方式,也不同于西方古代的奴隶制生产方式或西方中世纪的封建制生产方式,而是东方前资本主义时代一种具有本身特点的阶级社会的经济形态。④ 类似这些观点的提出,无疑是对以往研究的继续和深入,思路显得更开阔。但也说明所争论问题的艰巨复杂。 其次,也是必然的,即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争论,又引起了关于人类社会形态发展学说的争鸣。 归纳起来,这一问题的争论有三个争议的焦点。焦点之一是人类社会发展形态的划分问题。吴大琨首先提出了“六种生产方式说”,认为马克思本人确实认为在古代奴隶社会之前还有一个亚细亚生产方式,因此历史上的生产方式是六种而不是五种。⑤有人则提出“三大社会形态说”,认为应该用“公有制--私有制--公有制”三种社会形态代替五种社会形态,反对把私有制社会的三个不同发展阶段与原始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等量齐观。还有提出“四形态说”的,认为所谓的亚细亚生产方式、古代的生产方式、封建的生产方式,代表的是同一个社会发展阶段。焦点之二,自然是关于如何看待“五种社会形态发展说”的问题。学者们试图究明,这究竟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原意,列宁的发挥,还是肇始于斯大林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五种社会形态理论是不是人类社会的普遍发展规律?由此,也导致争议的第三个焦点,即历史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问题,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问题,历史发展的常规性和变异性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