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战后英国农业的发展和变化(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曾尊固 参加讨论

(二)
    英国农业在战后时期取得较大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下面只能分析几个比较重要者。
    1.政策因素
    纵观英国农业发展史,可以看到政策因素在促使农业盛衰方面起着重大的作用。迄至中世纪后期英国还是一个农业国,当时粮食可以自给,羊毛等畜产品则有剩余可供出口。在产业革命后的一百多年间,为了适应对外侵略扩张的需要,历届英国政府一直奉行牺牲本国农业,加紧发展工业的政策。尤其是在1848年废除限制谷物进口的“谷物法”和实行农产品的自由贸易,导致农业的全面衰退,使英国沦为主要依靠从殖民地运进食品和工业原料来满足本国供应的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随着殖民体系的瓦解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竞争的加剧,英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日益降低,对外贸易形势和国际收支状况不断恶化,促使英国政府采取干预和支持措施,发展本国农业,力求减少农产品的进口。1947年颁布的《农业法》,是一项影响深远的文件,被称为“农民的宪章”(The Farmer's Charter)。此后又多次颁布农业法令,鼓励发展农业。
    在这些法令所规定的各项政策措施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实行农产品的保证价格制度,又称差价补贴(Difficiency payment)制度, 是指当规定的农产品的全年平均价格低于保证价格时,其差价由政府补贴。属于这类规定的产品有小麦、大麦、燕麦、马铃薯、糖用甜菜、牛奶、鸡蛋和牛、羊、猪等,其合计价值约为全部农产品价值的五分之四。差价补贴制度减少了农场主的后顾之忧,为他们扩大生产创造条件。
    政府还从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对农业实行多方面的支持,如对开垦草地、施用肥料、建设排水沟管、改善牲畜品种和改良土壤给予补助金或奖励金,对进口农产品提高税率,以较优惠的条件发放农业贷款等。
    上述政策措施收到明显的效果。1952-1970年间,农业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5%,超过了每年不到0.4%的人口增长速度, 因而每人平均的农业产量也不断提高。
    1973年英国正式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并经过为期五年的过渡时期逐步实行共同体的共同农业政策后,英国农业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众所周知,欧洲经济共同体国家为了发展农业,实现农产品自给,于1962年起实行共同农业政策,逐步建立统一的农业市场,实行农产品统一价格,设立共同农业基金等等。诚然,当前对共同农业政策批评很多,这项政策也确实造成沉重的财政负担、农产品大量过剩、各国获益不均等弊端,引起一些成员国政府的不满。但无可否认,这项政策对于促进西欧国家的农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加入共同体后,英国农场主也从中得利颇多。
    首先是农产品价格对英国农场主有利。前此英国实行差价补贴规定的保证价格,一般接近世界市场价格,而欧洲经济共同体为刺激农业生产所规定的官方价格,却一般高于世界市场价格。同时为了保护共同体市场,实行关税壁垒,对从非共同体国家进口农产品则征收高额进口税。
    其次是英国农业劳动生产率较高、多数农产品成本较低,在共同体内地位有利。从十四世纪至十九世纪纪的圈地运动削弱了小农经济,也消灭了中世纪的敞田和长条田⑨,使英国农场规模和田块规模显著大于欧洲大陆国家。英国绝大多数农场都大于10公顷,其中约三分之一农场大于50公顷,而欧洲经济共同体六个最早成员国⑩中,75%的农场小于10公顷,只有3%的农场大于50公顷(11)。 英国田块面积最小为2-4公顷,而在农田集中的英格兰东部一般可达16-20公顷,即一块田地就往往超过欧洲大陆一整个农场的面积。大的农场、大的田块有利于较经济地使用高效率的农机具,从而一个英国农业劳动力所能经营的农用地面积可比其他共同体成员国的农业劳动力多三倍(12)。
    农产品成本较低而价格较高,使英国多数农场主在共同政策下获得不少好处,从而刺激了他们扩大生产的积极性。因此加入共同体后,英国农业继续发展,年平均增长率超过2%。1982年与加入共同体前相比, 全国每人平均的农业产量增长近20%。当然,在共同农业政策下,农业各部门的获益不同,种植业因其产品价格上升获益较多,畜产品价格虽也上升了,但因其饲料来源要依靠种植业,种植业产品价格上升意味着牲畜饲养成本的提高,所以畜牧业的获益不如种植业,这就促成了前述农业各部门的不平衡发展和农业结构变化。
    2.农工一体化的发展
    英国农业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生产,与农业有关的活动不仅是直接在农场或田间的作业,还包括各种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服务,如农机、化肥、农药、饲料等生产资料生产和供应,各种为农业服务的专业公司、租赁公司以及商业、金融、运输和农产品加工等部门的活动等等,它们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农业生产系统。
    六十年代以前,英国各农场从事农产品的直接生产,而其他方面的活动由别的部门和行业经营,形成许多中间环节,增加了产品成本和流通费用。六十年代以来,农工一体化不断发展,出现了几种形式的农工综合体。
    第一种是完全一体化的农工联合企业。它们直接经营农场,并将农业同农产品加工、贮运、销售以及农用生产资料的生产结合起来,形成相当完整的经济体系。著名的“樱桃谷饲养有限公司”是世界上经营养鸭业的现代化巨型企业之一,它拥有种鸭繁育、孵化、商品鸭生产以及屠宰、加工,销售等全套机构和部门。年产商品鸭700万只,其中多数经加工和包装供应消费市场,余下的雏鸭供应英国各地养鸭场作种鸭或肥育之用。该公司还设有家禽出口部,向世界各地供应种鸭和繁殖技术。
    第二种是合同制农业企业。它由工业公司与农场签订合同,农场主接受公司提供的生产资料和贷款,农场的产品全部出售给公司,农场的生产计划和经营管理则受公司的监督。如英国糖业公司就通过其下属糖厂,与周围的甜菜农场挂钩联营,使糖厂有稳定的原料来源,农场主有了比较稳定可靠的销路。
    第三种是同业生产者的联营企业。即由生产同类产品的农场组成的联营企业,从事有关收购、销售、加工、贮运等业务。规模最大的是全国性的牛奶销售局,它通过设立各处的分支机构统一组织会员农场的产、运、销,有计划地调度牛奶进入消费市场和乳品加工厂。
    应该指出,各种形式的农工综合体是农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产物,而农工一体化的进展反过来又有力地促进农业生产及其专业化、社会化的发展。它把现代化的工业生产方法和管理技术推广于农业中,加速农业的技术改造,农工综合体内部的计划性和组织性,使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都能比较顺利地进行,从而加快资金周转,提高投资效益,增强产品的竞争能力。
    3.比较完善的农业科研、推广和教育体系
    战后英国农业的发展若无相应的农业科研、推广和教育体系为之服务是很难想象的。英国是个地狭人稠的岛国,在其24.4万平方公里国土上居住着5,577万人(13),平均每平方公里达228.5人,土地资源相对有限,气候条件不甚优越,发展农业不能靠“外延”的地域扩展,只能靠不断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实行集约经营。英国农业人口少,发展农业也不能靠增加劳动力的投入,而必须提高劳动力的技术素质。
    英国农业科学研究在世界上居于先进地位。距伦敦25公里处的罗萨姆斯坦实验站,建于1843年,是世界上第一个这种类型的研究机构。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成立的东茂林果树研究站和麦考莱土壤研究所等都是世界著名的研究机构。经过长期发展至今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农业科研体系,仅国家办的和接受政府经费资助的私人机构就合计不下70个,它们的研究领域几乎涉及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的所有方面。在教育和科学部下还设立专门的农业研究委员会统一计划和协调全国农业科研工作。设在伦敦的英联邦农业局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业科技情报中心之一,它每年从世界各国出版的8500种期刊上选录约15万条文摘,分别刊登于42种文摘杂志上,向本国(也向世界各国)农场主及时介绍最新科研成果。
    农业推广工作卓有成效。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农业发展和咨询局规模宏大,有工作人员5,000人以上。它按自然经济条件将英格兰和威尔士划分为地区、分区、基层小区,并按这些不同层次设立机构,对所负责的地区内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的各种问题提供指导和咨询服务。
    英国十分重视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和技术水平。在英国,要经营一个农场,即使很小的农场,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并须经过考试取得合格证书。农业工人要想获得较高的工资,也要接受教育并经考试取得技工称号。为了适应发展农业的需要,英国各地开办有从不脱产的职业培训到高校学位课程的多层次农业教育体系,分别培养各级各类人员。
    应该承认,比较完善的农业科研、推广、教育体系是英国农业在战后得以较快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使其具有发展的较强后劲的重要保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