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无条件投降还是有条件投降?学术界公认日本是按照《波茨坦公告》向反法西斯盟国无条件投降的。虽然早已有一些欧美和日本学者对此提出疑问,并从不同出发点作出了日本不是无条件投降的论断,①但至今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我们认为:不容辩驳的事实是,在反法西斯战争最后胜利前夕,美国统治集团为了战后建立世界霸权的需要,修改了对日政策,背弃了反法西斯盟国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政策,同日本统治集团进行交易,一手操纵实现了日本的有条件投降。 一 太平洋战争是以中、苏、美、英为代表的世界各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是反法西斯同盟抗击日本侵略的主力之一。这场战争又是美、日两个帝国主义争夺远东太平洋地区霸权的长期斗争的总爆发。列宁早在1920年就曾指出:“由于太平洋和占领太平洋沿岸的问题,日本和美国之间,几十年来都在进行着极其顽强的斗争,而有关太平洋及其沿岸的全部外交史、经济史、贸易史都十分肯定地指出,这种冲突日益加剧,使美国和日本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②美国对日作战的目的主要还是为了削弱敌方,摧毁敌方的霸权,确立自己的霸权,美国对日作战目的的两重性是决定美国战时对日政策的基本因素。 太平洋战争初期和中期,美国对日政策的基点均是在军事上战胜日本,为此而致力联合中、英等盟国共同对日作战。同时美国还承担着在欧洲支援苏,英抗击希特勒德国的义务。在此期间,罗斯福领导美国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当战局发生决定性转折之际,罗斯福于1943年1月在卡萨布兰卡会议上适时地提出要求德、日法西斯无条件投降的主张,具体体现了反法西斯同盟彻底战胜法西斯轴心国这一总政策和总目标,也反映了世界人民严惩侵略者的共同愿望和要求,相继得到各盟国的赞同和支持,遂成为盟国的一项共同政策。当年5月,美、 英军政领导人在华盛顿举行的代号为“三叉戟”的秘密军事会议上,确定了两国“进行战争的全面战略思想”,其中明确规定:“在欧洲轴心国家失败时,与其他太平洋国家合作,如果可能的话,并与俄国合作,充分发挥美国和英国的力量,尽早促成日本的无条件投降。”③同年12月、中、美、英三个对日作战的主要盟国在《开罗宣言》中宣布,对日作战的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重申三国“与其他对日作战之联合国家目标一致,将坚持进行为获得日本无条件投降所必要之重大的长期作战。”④ 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在战时迅速增长,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临近,美国垄断资本集团一度被抑制的霸权欲望日益膨胀,这是太平洋战争后期美国对日政策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 美国的对日政策在罗斯福当政末期即开始发生变化。以格鲁为首的“日本帮”重新得势,是这种变化的信号。格鲁战前长期任驻日大使,是推行对日绥靖政策的主要人物之一。美日开战后他并未改弦易辙,在蛰伏一个时期后,又老调重弹,谋求与日本妥协。他极力主张维护日本的天皇制,保持重臣、财阀等所谓“稳健派”的权力,利用他们为美国的利益服务。1944年5月,格鲁重新出任美国政府远东司司长,主管对日事务。在此前后,国务院同陆、海军部磋商后提出了题为《合众国的对日目标》的政策文件(即“赫尔〈五·九〉备忘录”),明确提出美国的目标是:“(1)使日本不得成为对美国及太平洋地区各国的威胁;(2)为了美国的利益,将在日本建立尊重别国权利和日本国际义务的政府。”⑤这些目标同五个月前的《开罗宣言》宣布的盟国共同目标大相径庭。同年年底,国务卿赫尔年老退休,由斯退了纽斯继任。格鲁升任副国务卿,全盘负责远东事务。国务院的这一新班底更加卖力地扭转美国对日政策的方向。《合众国的对日目标》经新设的“国务院一陆军部-海军部协调委员会”通过后,正式成为美国的国策。格鲁将其亲信、前驻日大使馆参赞杜曼提升为副国务卿特别助理兼三部协调委员会远东小组委员会主席,以便把持对日决策大权。但罗斯福本人直到逝世前夕仍未放弃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政策。1945年3月1日,罗斯福在向国会报告雅尔塔会议情况时重申“日本的无条件投降同德国战败是一样重要的”。“因为,日本军国主义必须象德国军国主义一样被彻底铲除。”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