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正义》是现存最早的三部《史记》注本之一,是研究《史记》的重要文献。《正义》原与《集解》、《索隐》一样,均系单刻,其中《集解》八十卷,《索隐》、《正义》各三十卷[①a]。北宋元丰年间三家注始附于《史记》正文下 ,合为一编[②a]。三家注合刻时,因穿插编排,删削重出,打乱了其原有的卷帙,也造成了注文的佚失,残脱不全,尤以《正义》最为严重。钱大昕说:“宋人合《索隐》、《正义》两书散入正文之下,妄加删削,使后人不得见守节真面,良可叹也。”[③a]钱泰吉认为:“《正义》单行本失传已久,无从考补矣。”[④a]《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指出:“(《正义》)散入句下,已非其旧,至明代监本,采附《集解》、《索隐》之后,更多所删节,失其本旨。”《四库全书》的编纂者以震泽王本校明代监本,历举所遗《正义》65条,而“其他一两字之出入,殆有千余条,尤不可毛举”[⑤a]。《正义》注文的严重佚失,引起了有清以来学者们的广泛重视。他们或通过三家注版本校勘补苴,或依据他书考寻拾遗。顾炎武的《日知录》、钱泰吉的《甘泉乡人稿》卷五《校史记杂识》、张文虎的《史记札记》等,都披露了他们发现的佚文,为《正义》佚文研究做出了贡献。 本世纪30年代以来,学术界又陆续发现了一批《正义》佚文,这是《正义》佚文研究乃至“史记学”研究的一大突破。日本学者泷川资言从日本所藏《史记》旧钞本中辑录佚文1300余条,编成《史记正义佚存》二卷,后收入《史记会注考证》一书。这是三家注合刻后首次大规模的佚文发现,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五十年代,日本学者水泽利忠又补出泷川本未见的《正义》佚文200余条,编成《史记会注考证校补》。60年代,中国学者程金造在对泷川本所载佚文进行考辨的同时,也披露了他所发现的佚文10条。这些成果又一次引起人们的关注。80年代,张衍田将《史记会注考证》、《史记会注考证校补》中总计1645条《正义》佚文辑录一处[⑥a],并加校勘与辨释,将佚文研究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学术界对《正义》佚文的寻求与探讨,反映了这部《史记》注本的史料价值及其对《史记》研究的重要作用。它同时说明,对《正义》佚文继续发掘和整理,是十分必要的。笔者在参加《史记研究集成》工作中,新发现了一批《正义》佚文,现加以考释,以就正于方家。 新发现的这批佚文,均见于南宋吕祖谦著《大事记·解题》[⑦a]一书,系根据《大事记·解题》所引《正义》,对照中华书局1959年校点本《史记》,勘校而出,共计97条。从分布情况看,它们多集中在本纪和世家中,尤以《秦本纪》、《秦始皇本纪》、《项羽本纪》、《高祖本纪》、《孝文本纪》、《楚世家》、《赵世家》、《魏世家》、《韩世家》为多,占这批佚文的半数以上。从佚文类型看,可分部分佚失和全部佚失两类,其中部分佚失22条。全部佚失75条。 (一)部分佚失。现举五例予以说明。 1.《赵世家》:“献侯少即位,治中牟。”《正义》“按:五鹿在魏州元城县东十二里,邺即相州荡阴县西五十八里,有牟山,盖中牟邑在此山侧也。” 佚文:此中牟在河北,非郑之中牟也。《管子》云:狄灭刑卫,齐筑五鹿、中牟、邺,以卫诸夏。按:五鹿在……后云魏欲通平邑、中牟之道,亦在牟山之侧也。(《解题》卷一) 按:《正义》释五鹿、邺,与所注似无关联,从佚文方知此释《管子》之言。佚文所引《管子》,见《管子·小匡》:“筑五鹿、中牟、邺盖与社丘,以卫诸夏之地。”《正义》佚“此中牟在河北,非郑之中牟也”句,此句同《索隐》注。末句“后云魏欲通平邑、中牟之道,亦在牟山之侧也”也系佚文。又据《正义》及《元和郡县图志》卷十六《相州荡阴》,佚文中“荡阳”系“荡阴”之误。 2.《晋世家》:“遂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正义》:“《括地志》云:‘故鄂城在慈州昌宁县东二里。’按:与绛州夏县相近。禹都安邑,故城在县东北十五里,故云‘在大夏’也。然封于河、汾二水之东。方百里,正合在晋州平阳县,不合在鄂,未详也。” 佚文:《世本》云:“居鄂。”宋忠云:“今在大夏。”《括地志》云:“故唐城在绛州翼城县西二十里。故鄂城在慈州昌宁县东二里。”与绛州夏县相近。然封于河、汾二水之东,方百里,正合在晋州平阳县,不合在鄂,未详。(《解题》卷二) 按:《正义》注唐叔虞,却首引《括地志》云鄂城,殊难理解,对照佚文方知此释“《世本》云‘居鄂’”。《正义》佚“《世本》云:‘居鄂。’宋忠云:‘今在大夏’两句,显因与《集解》注同而被删。《集解》:“《世本》云:‘居鄂’。宋忠云:鄂地今在大夏。”《正义》引《括地志》中无“故唐城在绛州翼城县西二十里”句,此句见《晋世家》“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乱”句下《正义》注。又:佚文无“禹都安邑,故城在县东北十五里,故云在大夏也”句。 3.《项羽本纪》:“项王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正义》:“应劭云:‘在荥阳东二十里。’张华云:‘大梁城在浚仪县北,县西北渠水东经此城南,又北屈分为二渠。其一渠东南流,始皇凿引河水以灌大梁,谓之鸿沟,楚汉会此处也。其一渠东经阳武县南,为官渡水。’按:张华此说是。” 佚文:应劭云:“在荥阳东南二十里。”文颖曰:“于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于楚,即今官渡水也。”张华云:“大梁城在浚仪县。此县西北渠水东经此城南……(《解题》卷八)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