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新发现的《史记正义》佚文考(6)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人文杂志》 田大宪 参加讨论

按:《索隐》注:“姚氏云‘寻陕在始兴西三百里,近连口也。”《索隐》中“姚氏”,佚文作“姚察”。“连口”,佚文作“连江”。查《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连口”应作“连江”。《索隐》误。又:“寻陕”,《汉书·西南夷两粤传》作“寻陋(原稿不清)”,《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作“寻狭”。
    2.《南越列传》:“破石门。”
    佚文:《广州记》云:“在番禺县北三十里。吕嘉拒汉,积石填江,曰石门也。”(《解题》卷十二)
    按:《索隐》注:“按:《广州记》‘在番禺县北三十里,昔吕嘉拒汉,积石镇江,名曰石门,又俗云石门水名曰贪泉,饮之则令人变。故吴隐之至石门,酌水饮,乃为之歌云也’。”两书同引《广州记》。《索隐》中“积石镇江”一语,似系“积石填江”之误。
    如果说以上二例系因征引文献相同而与《索隐》相重,那么以下例证则与之有所不同。
    1.《孝文本纪》:“河内守周亚夫为将军,居细柳。”
    佚文:按:《三辅故事》细柳在直城门外阿房宫西北。又《匈奴传》云“长安西细柳”,则如淳云在渭北,非也。(《解题》卷十)
    按:《索隐》注:“按:《三辅故事》细柳在直城门外阿房宫西北维。又《匈奴传》云‘长安西细柳’,则如淳云在渭北,非也。”佚文与《索隐》几乎完全相同,格式、文句皆无二致,仅在“阿房宫西北”句下少一“维”字。所引“如淳云”见《集解》:“徐广曰:在长安西。案:如淳曰‘《长安图》细柳仓在渭北,近石徼’。张揖曰‘在昆明池南,今有柳市是也’。”二者表示对“如淳云”的非议,皆用同样语句。
    2.《韩世家》:“韩严弑其君哀侯,而子懿侯立。”
    佚文:《纪年》云:“晋桓公邑哀侯于郑,韩山坚贼其君哀侯而立韩若山。”若山即懿侯也。韩山坚即韩严也。晋桓公即晋靖公也。(《解题》卷二)
    按:《索隐》:“按:年表懿侯作‘庄侯’,又《纪年》云‘晋桓公邑哀侯于郑,韩山坚贼其君哀侯而立韩若山’。若山即懿侯也,则韩严为韩山坚也。而《战国策》又有韩仲子,名遂,又恐是韩严也。”两相比较,佚文无“年表懿侯作‘庄侯’”和“《战国策》又有韩仲子,名遂,又恐是韩严也”句,多“晋桓公即晋靖公”一句。“靖公”,《晋世家》作“静公”。佚文与《索隐》注在文义、文句上多有相同,注文均未按照《纪年》提及人物先后顺序,皆先注韩若山,后注韩山坚。
    类似的例子佚文中还有10多条。这种情况是不寻常的。
    如果说二书征引的文献多有相同,注文中有部分相同是正常的,而佚文与《索隐》在文义、文句、注文顺序方面多有相同,甚至整条佚文相重,则非“文献相同说”所能解释。
    如果说传刻过程中个别窜入尚可理解,佚文与《索隐》众多的相同现象则无法以此说明。因为单刻本没有窜入的条件,三家注合刻时相重处已被删削。况且,吕祖谦对《大事记》及《解题》的编纂考订极为认真,此书一经流传,“世号精密”[⑤d]。朱熹在考据学方面功力深厚,平日对吕氏学问颇有微词,但“独于《大事记》称誉不置,尝谓其精密,为古今未有”[⑥d]。称它“考订得仔细”⑦。如有窜入,吕祖谦当能发觉。
    因此,可以认为守节在撰写《正义》时看过《索隐》。但是,守节对司马贞及《索隐》未置一词,这一情况颇令人费解。古人并无版权之说,释文多“述而不作”,引用他人资料习惯上要予以说明,何况引用当代学者的作品。其中奥秘,尚需进一步探索。
    三、这批佚文为《史记会注考证》、《史记会注考证校补》辑录《正义》佚文的辨识与整理,提供了一批翔实的资料,可以通过比较,直接进行考释,有助于将这一研究向前推进一步。
    日本学者发现的两批《正义》佚文,曾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但对其真实性,一直有不同看法。程金造先生对泷川本中所录《正义》佚文进行考核后认为:“其所采录,真伪杂糅。有非中国学者之所为,有暗袭《汉书·颜师古注》者,有杂抄自郡书或明取师古《汉书注》者,有《史记正义》注文前后移录者。而亦有见引于其它书中张氏《正义》之文,为真正《史记正义》之注。”[①e]作者考证翔实,结论允当。但学术界在“辨伪”的同时,对“存真”的关注不够。我们在对《大事记·解题》中辑录《正义》佚文进行整理的过程中发现,一批佚文与泷川本及《校补》中佚文相同或相近。这里举出几例,加以说明。为便于叙述,均据张衍田《史记正义佚文辑校》(简称《辑校》)进行比较。
    1.《孝景本纪》:“止马舂。”
    佚文:马碾硙之比也。先时用马,今止之。(《解题》卷十一)
    按:《辑校》:“舂,成龙切,马碾硙之类也,先时用马,今止之。”(第160条)佚文无“舂,成龙切”四字。“碾硙之比”,《辑校》作“碾木硙之类”。
    2.《孝景本纪》:“为岁不登,禁天下食不造岁。”
    佚文:造,至也。禁天下费米谷,恐食不至岁。造,七到反。(《解题》卷十一)
    按:《辑校》:“造,至也。禁天下费米谷,恐食不造岁。”(第161条)佚文多“造,七到反”四字。“食不至岁”,《辑校》作“食不造岁”。
    3、《孝文本纪》:“故楚相苏意为将军,军句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