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和世界史体系(3)
三、“世界史”的分期研究 根据以上对“世界史”内容与过程的理解,我认为我们对世界历史几个公认的分期阶段可以做以下认识,从这些认识中可以确定“世界史”分期研究的对象、内容、范畴和侧重点。 1. “上古时期”--文明产生的时代: 文明的产生与农业的出现密切相关,一般的说法是人类最早的农业大约产生于一万年前的两河流域;世界上有几个独立的农业起源区,它们形成的时间不同,例如在中国,农业大约发生在七八千年前。(注:这只是一种说法。此处不讨论农业的起源及其时间,因此不作展开。使用这种说法只是想说明问题。)农业的产生直接引导文明的出现,因此人类的史前史与文明的出现由农业的产生而得以贯通。文明最早出现的时候只形成于极小的地域内,因此只能是一个“点”。此后,如果具备条件,“点”会扩展为“面”,“面”再散布为“片”。文明的黎明期就是由“点”到“面”、由“面”到“片”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人类的“上古史”。 “点”的文明不可能长久存在,文明在地域上的扩张是其最终确立的保障。地域上的扩张需要有一些必备的条件,其中重要的两条是:(1)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同时出现多个文明的起源,形成相对密集的状态;(2)由此而导致各起源之间经常性的接触(包括暴力冲突与和平交往),从而形成早期文明间相互的碰撞、交流与对比,引发前进的动力。 因此,站在“世界史”分支学科的立场上,对人类上古史的研究其主要关注点就应该是:人类早期文明是如何产生的;不同地区的各种早期文明各有什么特点;它们如何从“点”发展到“面”、再发展到“片”? 2. “古典时期”--文明的早期发展与“固化”的时代: “片”和“面”的文明继续碰撞,通过冲突与融合,形成了更大规模的文明区,覆盖了更广大的人类生存地域。原先在“点”、“面”和“片”阶段上文明相对孤立、被非文明地带割裂的状态逐渐消失了,形成了连续大范围地区中具有共同特征的文明形态,即“文化圈”。在“文化圈”形成过程中需要有两个必备因素出现,一个是庞大的国家体系--帝国,另一个是占主导地位的统一的价值体系--某种特定的宗教或意识形态。其中前者充当了文明的有形载体,后者充当了文明的无形载体。有形载体和无形载体在“文化圈”形成的过程中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往往缺一不可。到“文化圈”形成时,农业文明就扩张到它所能达到的最大限度了。 古典时期结束时,世界上形成了四个文化圈,即“东亚文化圈”、“印度文化圈”、“西亚--北非文化圈”、“欧洲文化圈”,分别以儒学、印度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作为各自统一的意识形态。相比之下,统一的意识形态比帝国更重要,因为帝国是可以瓦解的,而价值体系一旦形成,便会经久不衰。价值体系的固定指示着一种文明的“固化”,标志着一个“文化圈”的形成、并有别于其他文化圈。较晚时候,在南美也出现一些相当发达的人类文明,并扩张到相当广阔的地域,但由于它一直未能形成占主导地位的价值体系,未能将这种体系推广到地域相连的广大地段,因此最多只能算一个“准文化圈”。 “世界史”分支学科对“古代史”的研究,其着眼点应放在各文化圈形成的过程上--它们如何形成、各有什么特色,社会、经济发展状态如何,价值体系如何形成并如何传播、如何占据主导地位,以及各文化圈之间有哪些接触、哪些互动等等。 3. “中古时期”--文化圈的巩固与发展的时代: 在“中古”时期,人类的历史主要在各文化圈内部发展,每一个文化圈在地理上仍旧扩张、但都扩张到各自的极限,在当时的技术、生产水平下,都遭遇到无法逾越的地理障碍。每一个文化圈内部,社会、经济、文化都发展到相当成熟的水平,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管理与运行体制。在文化圈内部,地区之间可以有相当大的差异,但因相同价值体系的存在,地区间的共性特征还是很明显的--共性是相比于其他文化圈而言的,异性是相比于文化圈自身内部而言的。 每个文化圈都有自己的发展轨迹,都按照各自的发展轨迹运行,并不存在一个全世界都共同遵循的发展方向。农业文明是所有文化圈的共同之处,在农业文明的大前提下,各文化圈呈现不同的特色。文化圈之间交流很少,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隔绝的(基督教文化圈和伊斯兰文化圈之间接触较多,竞争也相对激烈,这是一个例外)。 很难将不同文化圈的发展水平进行比较,但如果一定要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东方长期超越于西方。在中古时期,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几乎一直走在世界发展的前列,这是一个公认的事实。如果对此没有异议,那么原因是什么?在中国,统一的帝国与统一的意识形态长时期高度地结合,这应该是其根本的原因。 因此,作为一门新的分支学科的“世界史”,它对中古史的研究应该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研究各文化圈内部的发展及变化、文化圈内部的各种关系;二是对各文化圈作横向的比较,经比较而显示各自的特色。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