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西欧国家和俄国的专制制度:比较研究的尝试(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世界史研究动态》 C.O.施米特 参加讨论

奥地利式专制制度有其重要性,这不仅因为它是从西欧式到东欧即俄国式专制制度过渡的梯级,而且因为其发展影响了中欧和东南欧众多民族的历史命运。此外,它还将欧洲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区域同其封建性的周边地区联系起来。
    在封建社会成熟时期和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中欧和东欧历史进程的特点在于,没有形成在经济和政治上足够强大、可以夺取封建等级掌握的政权的资产阶级。因而在奥地利、普鲁士和俄国专制制度的早期阶段,君主政体没有必要发挥在贵族和资产阶级之间力求平衡的职能。
    在资本主义关系发展比较缓慢,封建贵族长期保持政治优势和特权的国家,所谓的开明专制是十八世纪后半期的特征,其全部历史不曾越出这一“启蒙世纪”的范围。它在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表现得淋漓尽致,因为当这些国家产生开明专制的时候,专制制度在西欧已受到致命打击,它在世界历史上的主导地位已遭动摇。西欧形成的世界经济中心,愈益将中欧和东南欧各国纳入自己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意识的影响范围之内。借助于现存国家政权,启蒙运动、其思想体系和“理性”社会制度的原则得以在西欧产生,虽然它绝非为了向他国输出,然而在最高即国家一级把启蒙学者的主张同社会实践相结合并予以充分体现的,却不是在西欧,而是在中欧和东欧。
    开明专制制度的思想体系和政治实践的特点是,它把旨在延续旧制度寿命的保守原则和观点同旨在为新制度铺平道路的资产阶级进步理想和原则,独出心裁地结合在一起。开明专制制度的实质具有两重性和折衷性,这种趋向最明显地表现在贸易与经济政策中。贸易垄断、行会限制和其他封建特权之所以被废除,并非因为资产阶级争取生存的斗争使之易于实现,而是因为贸易、手工工场和工厂生产充实了国库,成为了贵族的活动范围。采取限制对农民进行封建剥削的政策也是基于同样原因,因为随着常备军的出现,农民已成为其主要后备。
    在文化领域,以下几方面可视作是开明专制制度的主要功绩:对教育问题的兴趣迅速增长,向社会生活世俗化转变,把社会和国家从宗教信仰和教会的桎梏下解脱出来,用理性主义的世俗原则取代了传统的神学基础。
    法国大革命在欧洲大陆上开创了资本主义的新时代,同时也标志着开明专制制度的末日。资产阶级革命使任何改革,甚至最进步的改革,均前景暗淡,因为这些改革的主旨是保存封建专制制度。对法国大革命的挑战,所有君主政体的一致答复是:恢复封建反动,放弃改革,保护现存结构,以图暂时中止历史的前进。十八世纪最后十年奥地利帝国发生的事件是这方面的典型事例。
    奥地利的开明专制时代终于1790年,但绝非因为约瑟夫二世这一欧洲最彻底的“开明”君主去世于此年。还在皇帝生前,奥地利便开始向“没有开明”的专制制度倒退,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不满,约瑟夫二世只得向封建主伸出求援之手。
    资产阶级史学不仅经常过高估价哈布斯堡帝国开明专制制度的理论可行性,而且还过高估价其实际成果。如奥地利当代史学家X·雷纳尔特(Reinalter)确认,奥地利在十八世纪中期发生了“社会、经济和精神的全面改革过程,但在向现代国家管理和社会制度形式过渡时,旧制度的重要因素保存下来”。然而这些改革绝没有深刻和全面到此种程度,即在社会生活的所有重要组成部分摧毁旧结构,使对社会的资本主义改造成为不可逆转的过程。这只是1848-1849年革命的结果,并且获胜的封建反动势力在恢复专制政体后,未能甚至不敢恢复封建制度。由此可知,夸大开明专制制度的历史成就和结果,会自觉不自觉地导致贬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消灭封建农奴制关系方面所具有的意义。
    可见,开明专制制度是封建社会崩溃前夕的一种组织形式,它的使命在主观上是保存旧秩序,但客观上却加速了其崩溃,使资本主义新制度得以取而代之。它可以延缓资本主义结构取代封建主义结构的革命过程,却不能使后者免遭灭亡。
    在封建主义时代,俄国国家制度的发展与欧洲其他大国的基本特征相同,但也有由历史特点,在一定程度上由地理特征所预先决定的区别。在十五世纪末至十六世纪初,俄罗斯人居住的土地已统一在一个君主的治下,为了表示君权即意味着国家主权,开始使用“专制制度”或“专制国家”一词。正是从此时开始,才可以正式谈到“沙皇俄国”。
    俄国专制制度、尤其是其产生问题,与中央集权国家形成问题密不可分,而且区分这两个过程的年代界限并不明确。在封建主义时代顺利进行和完成的集权化,实际上就是在统一的俄罗斯国家全部领土上进行的权力集中化。国家的经济统一远未实现,经济分区和建立全俄市场的途径仅具雏型,因而不可能形成属于资本主义制度范畴的民族。俄国的统一国家产生于民族形成之前,像当时的欧洲有些大国一样,形成的并非民族国家,而是多民族国家。这种国家形成方式不很符合发展中的资本主义的要求。
    关于俄国资本主义形成过程起始阶段的年代,苏联学者有各种不同意见,经过讨论,将其确定在十七至十八世纪的范围之内。应该注意到,不仅俄国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而且专制制度的形成,都发生在封建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并伴随有政治危机。当西欧一些国家的农民已摆脱农奴依附的时候,俄国却像易北河以东其他国家一样,出现了农民农奴化,有时甚至倒退到封建剥削的原始形式,这对经济的发展起了抑制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