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西欧国家和俄国的专制制度:比较研究的尝试(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世界史研究动态》 C.O.施米特 参加讨论

领导俄国政治集权化过程的,并非贵族和资产阶级,而仅仅是贵族,确切地说,是封建主阶级的各个阶层,它们彼此间的矛盾使政府有可能实行专制制度形成时期的典型政策即平衡政策。除去商人上层,市民在政治上长期处于几近无权的地位,其最有经济实力的阶层竭力想占有土地。专制制度始终为君主和贵族的利益服务,但到十八世纪,君主政体也不得不顾及到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即商业资产阶级及随后的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资产阶级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不同国家各具特征,专制制度的产生与这一过程有关。影响到俄国早期专制制度的特点以至其产生时间的两个因素是:由于需要发展官僚制度而出现了非世袭出身的“新”贵族;“旧”世袭贵族和军功贵族敌视这一“新”贵族。“新”贵族常常既与商业资产阶级,也与非贵族出身的僧侣有联系。十七至十八世纪规模罕见的阶级斗争是决定政府政策的方向的一个重要因素。应在当时俄国经济和社会政治发展的特点中,追溯这一斗争的根源。
    苏联和外国学者虽然对俄国专制制度的形成年代有诸种看法,但却一致认为,在十八世纪第二个二十五年,专制制度已在俄国确定下来。
    十六世纪四十年代末,城乡反封建运动的冲击迫使封建主阶级各阶层(波雅尔、贵族和教会封建主)的代表暂时联合,导致建立了以А·Ф·阿达舍夫为首的“重臣会议”政府。“重臣会议”采取了平衡政策,既从整体上为封建主阶级的利益着想,同时也力图安抚社会下层。召集了等级会议,实行了中央和地方行政、诉讼程序、军役等方面的改革。这些措施,一方面建立起军事和世俗的贵族官僚体制,巩固了贵族的经济和政治地位,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城市上层(统一度量和关税,建立选举产生的地方行政机构等)。五十年代的改革近似于被承认为欧洲专制制度早期阶段的典型性改革。十六世纪中,对外政策也明显活跃,决定了以后约两个世纪的主要方向。国家体制也在此时巩固下来,并一直保持到十六、十七世纪之交。
    尚在彼得一世改革以前,政府政策的一个特点便是,国有成分在社会经济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应指出,政府的专制主义政策实行得并不稳定,伴有曲折和偏颇,伊凡雷帝特辖制这一与恐怖同行的痉挛性政策,十七世纪初(混乱年代)的事件,在其中起了巨大作用。沙皇政权影响的削弱,反对封建农奴主和城市富豪的群众运动,使统治阶级心惊肉跳,促进它在十七世纪十年代中期开始支持专制主义的意图。
    彼得一世统治时期(1689-1725年),俄国确立了最接近于典型模式的专制制度。当时国家的内外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经济、文化特别是知识世俗化方面出现了积极的进步。十八世纪初,对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体系进行了全面改革,虽然日后有巨大变化,但其基础直至十九世纪仍很稳固。官僚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集团,实际上是专制制度最重要的支柱。世俗官吏和军官的数量急剧增加,充实其骨干的是居民中间阶层即敌视世袭贵族的人员--封地贵族、僧侣和城市工商业者。这些“新贵族”的意识中很快就充满了农奴制的精神思想,成为沙皇制度保守政策的主要支持者。为巩固官僚制度,当局制订了许多规则,并力图将其推广到经济和文化领域。日常生活方式也采纳了新秩序,这更加深了居民不同等级间的隔阂,对外政策因素的作用迅速增长,不仅严重影响到国内政策、首先是税务政策,而且造就出国家及其君主强大无比的牢固观念。
    彼得一世的统治是俄国专制制度的顶峰。这些年中的改革提高了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水平,为此寻求并使用了封建农奴制的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俄国的农奴制异常稳固,在欧洲各国中历时最长。
    俄国开明专制制度的形成可分为几个阶段。十八世纪最初二十五年应看作是起始阶段,此时尚有“古典”专制制度的许多特征。自十八世纪中期开始,俄国的开明专制制度表明,它已与欧洲其他资本主义发展相对缓慢的国家中出现的典型形式极为接近。虽然在伊丽莎白统治时期(1741-1761年)已进行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改革,但一般认为,叶卡特琳娜二世统治时期(1762-1796年)是十八世纪下半期开明专制制度的范型。在这个时期,封建制度中的陈腐遗迹已被消除,国家管理机构有相应改革,事务处理程序予以统一,为在社会最高等级中普及文化做了不少工作。但在减轻农奴制度的压迫(尽管已对此公开讨论)和启蒙农民问题上,并未采取任何实际措施。在残酷镇压了普加乔夫领导的农民战争以后,等级的权利与义务规定得更加严格。给贵族和城市(1785年)颁发的特权书状,地方管理机构的改革,甚至对城市的保护政策,都巩固了等级制度,这一制度一直保存到十月革命之前。
    正是从十八世纪最后三分之一世纪起,俄国政府活动的策略确定下来。即使在十九世纪,专制制度仍奉行这一策略,当时的君主时而“奉承自由主义”,时而成为杀害一切爱好自由人士的刽子手。(《列宁全集》,第5卷,第24页)开明专制政策虽然表面上被十八世纪末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公开反动所取代,但在十九世纪最初十年,它又以一种独特的形式复活,进行了一些貌似较为自由主义的改革活动。
    大约自十九世纪十年代未开始,专制制度成为了一股反动力量,极大阻碍着国家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如果说,此前它某种程度上保护了工商业的发展和知识的进步,促进了资本主义关系的萌生,那么从这时起,在仍然保存着农奴制的俄国,专制制度则竭力延缓封建关系的解体,甚至协助其再生产,并企图中止社会意识向前发展。
    在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受到阶级斗争不断高涨和社会经济愈益发展的影响,俄国专制制度发生了变化。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改革,目的是使专制制度转变为资产阶级君主制。但在二十世纪初,直至沙皇制度覆灭,俄国专制制度的封建农奴制特征仍非常明显。
    因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地理特点以及国家政权组织的以往传统,俄国专制制度具有在东方国家中出现的某种因素。在研究俄国专制制度时,这些因素使人们可以把它同东方的国家制度予以比较,这也是历史比较研究中的一个可行方向。
    (原载苏联《近现代史》杂志1985年第3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