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六十周年(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烟台大学学报:哲社版 李世安/郑寅达/姜 参加讨论

4.20世纪前半期,部分西方国家的民主制度不够完善,运行中显露弊端,既引起民众的反感,又给法西斯组织以可乘之机,一次大战结束前后,德国、意大利等国先后走上民主化的道路,在政治体制演进中补上了必要的一课。同时,这些国家的体制设计者后来居上,提出了某些方面比英美法等国还要超前的政治民主制度。然而社会的改造却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样就形成了落后的社会现状同先进的政治体制之间的巨大裂痕。从德国魏玛宪法来说,处于显性状态的弊端,是给予了各种政治力量相当的自由,竟然没有规定政党必须遵守宪法,反对宪法的政党照样可以合法存在。因此,一开始就与魏玛宪法为敌的纳粹党非但没有被取缔,反而可以在魏玛体制的框架内自由活动,既骗取民众的选票,又同上层集团从事幕后交易,最后颠覆了这一体制。从隐性的弊端来说,由于国会选举实行先进的“巴登制度”型的比例代表制原则,未对政党代表进入议会设置门槛,任何政党每获得六万张选票即可派出一名议员进入议会,造成议会内政党林立,小党麇集,政治力量组合如魔方般多变。由于政府组成直接受议会内力量对比的制约,结果就是内阁更替频繁。魏玛共和国存在了14年,政府更换了18届,平均每届的寿命还不到1年。另一方面,宪法过多地诉诸公民的投票与选举,引发了民众的“民主疲劳”,当这种投票与选举不能解决民众面临的实际困难时,更会引起民众的反感。根据魏玛宪法的规定,德国总统实行直选制,如果在第一轮投票中没有一个候选人获得绝对多数票,则需要举行第二轮投票,由得票最高者当选。事实上,在魏玛共和国时期,除了建国之初的总统由制宪会议一次投票产生外,以后的总统改选,都经过两次投票产生。国会选举倒是每次只需经过一次全民投票,然而在魏玛共和国存在的14年间,更换过8届国会,民众平均不到2年就需参加一次国会大选。由于魏玛德国实行联邦制,邦议会也需由邦内民众直选产生,作为一个现实的德国公民,他必定又是某一个邦的邦民,所以参加议会选举的频率更高。另外,作为魏玛体制民主性较强的体现,德国选民拥有“立案权”,一项提案获得1/10选民赞同后即可提交国会审议,如果国会否决了这项提案,就必须举行全民公决,用得票比例来决定这项提案是否生效。三项投票制度相加,一方面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公民的民主权利,同时,也会引发民众的厌倦感。德国陷入1929年世界经济大危机后,政府未能向民众提供援助,而投票制度却在继续运作。进入1932年后,经济的恶化达到顶点,民众普遍陷入饥寒交迫之中,公民投票却如走马灯似地周而复始。3月份举行总统选举,经过两轮投票,选出兴登堡连任总统。4月,德国国内最大的邦普鲁士邦举行邦议会选举,结果纳粹党成为邦内第一大党。7月,举行国会大选,纳粹党大获全胜,获得37.4%的选票,一跃成为国会第一大党。由于兴登堡拒绝任命纳粹党魁希特勒担任总理,继任总理巴本又很难获得议会多数支持,因而新国会很快又被解散。11月,又一次举行国会选举,纳粹党的得票数有所下降,但仍为国会第一大党。饥肠辘辘的选民在1年中经过5次投票,而本身的处境毫无改善,其厌倦之情可想而知。这种体制机制性缺陷被法西斯势力所利用,他们普遍攻击议会民主制度会造成政治生活中无人负责的现象,引起灾难性的后果,抨击议员们犹如噬嚼国家生命枝条的毛虫,[9](P187)鼓吹建立以“领袖原则”或“领袖主宰制”为核心的超级独裁国家,以便集合全国的力量提高本民族的实力,去争夺世界霸权,奴役其它民族。
    5.当时不少国家坚持“自由放任主义”政策,造成国家干预机制的严重缺失。20世纪前半期,在生产社会化进程的推动下,国家同经济生活的关系面临调整,需要从“自由放任主义”转向国家干预。20世纪是国家需要用“看得见的手”干预经济的时代。但是不少国家的统治者未能及时意识到这一点,依然固执己见。20年代西方世界的经济繁荣,包括美国的柯立芝繁荣,都是在“自由放任主义”政策中出现的,从这一意义上说,这次繁荣的基础是不稳固的,实际上也确实是短暂的。经济大危机爆发后,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没有放弃这一政策。如1930-1932年执政的德国布吕宁政府,坚信克服危机的最好办法是让经济自行发挥自我治疗的作用,认为经济危机是一种净化剂,可以借此淘汰以往一哄而上的不健康企业,而通货紧缩是一剂良药,可以将经济引向健康的道路,它尤其拒绝采取措施来缓解日益严重的失业问题,认为该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整个经济的复苏。过时的政策导致经济进一步下滑,到1932年8月,德国工业生产指数降低了40.6%,其中生产资料的生产指数下降达53%,失业人数高达600万。全国上下惶惶不可终日,当时曾经有人描写道:“从每一次谈话中,无例外地会从谈话中感到,像有一股毒气向你扑来似的情绪,忧虑、不安、疲惫、彷徨、反感、愤慨和歇斯底里构成的六千万倍的混合物,这种无法言状的也难于描述的情绪本身就是一个祸根……一种要求变革的炽烈愿望”遍及整个德国。[10](P86)法西斯尽管在经济领域发表的主张较少,如德国纳粹党只是提出“推行中央集权的国家统制经济”,“以确保民族共同思想及其统治”等。[11](P173)但是,先期上台执政的意大利法西斯,早就对国家的经济生活实施了强力干预,而且,思想体系和运动是一个整体,法西斯在其它领域实施极权控制,对经济生活绝不可能“自由放任”。果然,纳粹党上台执政后,对经济生活实行全面干预,政府控制企业主的利润率(6%以内)、控制企业主的投资方向、控制劳动力的就业方向、控制工资水平、控制物价、强化资本的垄断与集中、管制外贸,对全国的经济生活实施强有力的干预。法西斯意大利则采用更加成熟的“国家参与制”,通过机械、钢铁等数个控股投资公司,用经济手段控制了全国75%的工业。当然,法西斯的国家干预有其野蛮性,有不少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的内容,尤其严重的是,其国民经济军事化与对外扩张的基本国策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最终给本国和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但是,对于经济危机期间渴望得到国家保护的民众来说,法西斯的干预主张还是被视为能救命的稻草。
    6.西方社会贫富两极分化加剧了中产阶级内涵的转换,为法西斯运动提供了群众基础。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经济生活中的“马太效应”曾经困扰人类数千年。在福利制度兴起以前的资本主义制度下,这一规律被无情地放大了。马克思以敏锐的观察力和超常的睿智,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中间阶层处于不稳定的被分化状态,其中只有少数人能够上升成为资产阶级,大量的只能沉沦到社会下层;同时,处于社会下层的无产阶级,也陷于日益贫困化的境遇。如德国的中下层民众,自一次大战爆发后接连受到打击。大战期间,德国政府为了应付战争需要,大力扶持垄断组织,大批中小企业被迫停工,尤其是1916年底《兴登堡纲领》颁布后,1年内全国2000家织布工厂中就有1900家被封闭。[12](P132)战后初期受到凡尔赛条约的束缚,大量的赔款义务由中下层民众承受。1923年由“鲁尔危机”引发的恶性通货膨胀,使工人的实际工资不断降低,小存款户的储蓄化为乌有。即使在“道威斯计划”实施后的经济繁荣时期,由于垄断企业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主或者破产,或者失去了往昔的独立地位。日、意两国的情况也大致如此。在20世纪前半期的后发现代化国家,又增添了中间阶层内涵更替的进程,老的中间阶层如桶匠、车轮匠等手工工匠,大批被排挤出生产进程,新的中间阶层如白领人士和熟练工人等,人数日益增加。从理性的整体进程来看,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然而落实到具体的老中间阶层个体身上,则是一个极其痛苦的过程,会引发他们对社会的不满。法西斯普遍以民族主义对抗国际主义,民族主义的一个侧面,就是加强本民族内部的团结,结成紧密的“民族共同体”,以对抗和奴役其他民族。同时,法西斯运动作为产生于社会中下层的运动,普遍强调实施“社会革命”,打破原有的等级制度与阶级分野,由国家出面协调各方利益,形成全民族和衷共济的局面。这种主张,对于处于痛苦挣扎中的中下层民众来说,无疑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从而推动法西斯运动的高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