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每卷结衔看《资治通鉴》各纪的撰进时间(3)
此后,熙宁七年十一月郊祀加恩,司马光的食邑由1300户增至1800户,食实封由400户增至600户。 依据以上考察,晋纪中此三十五卷当撰进于熙宁四年(1071年)九月以后,熙宁七年十一月以前。 晋纪中的其余五卷,卷109、111、113的结衔为“端明殿学士、 兼翰林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充集贤殿修撰、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侯、食邑1800户、食实封600户、 赐紫金鱼袋”,与下宋纪至隋纪同。其中食邑“一千”,卷109、111误作“二千”。卷112、114的结衔为“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太中大夫、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公,食邑2200户、食实封900户、赐紫金鱼袋”,与下唐纪同。陈汉章谓:“《通鉴》185卷前间有题‘太中大夫’者,与前后卷不符,当由是年重修之故。”〔10〕良是。然重修者实不限于“太中大夫”与前后卷不符诸卷,若卷109、111、113三卷, 亦属业已与晋纪其他各卷一并奏进,而又调出重修者之列。 宋纪十六卷(卷119-134)、齐纪十卷(卷135-144)、梁纪十二卷(卷145-166)、陈纪十卷(卷167-176)、隋纪八卷(卷177-184),共六十六卷 结衔: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充集贤殿修撰、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侯、食邑1800户、食实封600户、赐紫金鱼袋。(其中梁纪卷159、 160、隋纪卷178与唐纪同) 熙宁七年十一月郊祀,十二月“丁卯,文武百官并以南郊赦书加恩”〔11〕。司马光之食邑由1300户增至1800户,食实封400户增至600户,当缘此事,在此时。 《长编》卷263载:熙宁八年闰四月六日丁酉,“端明殿学士、 翰林侍读学士、权判西京留司御史台司马光提举崇福宫。” 高似孙《纬略》卷一二“《通鉴》”条载司马光与宋次道(敏求)书提到:“某自到洛以来,专以修《资治通鉴》为事,至今八年,仅了得晋、宋、齐、梁、陈、隋六代以来奏御。唐文字尤多,托范梦得将诸书依年月编次为草卷,每四(十年)[丈截]为一卷,自课三日删一卷,有事故妨废则追补。自前秋始删,到今已200余卷,至大历末年耳。 ”〔12〕司马光熙宁四年权判西京留司御史台至洛阳,既已过去八年,则此书当作于元丰元年;三日删一卷,既然自“前秋”即熙宁九年秋以来已删200余卷,约合600余日,则作此书当在元丰元年之夏。又,既然从熙宁九年秋即已开始笔削唐纪,则隋以前诸纪当已奏御。 这样看来,宋、齐、梁、陈、隋五纪之撰定奏进,当不外熙宁八年(1075年)夏至九年秋这一年半之间。其中三卷曾调出重加修订。 唐纪八十一卷(卷185-265) 结衔: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太中大夫、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公、食邑2200户、食实封900 户、赐紫金鱼袋。 与前相较,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已改为太中大夫。《长编》卷三○八载:元丰三年九月十六日乙亥,“详定官制所上以阶易官、寄禄新格……左、右谏议为太中大夫……从之。”同月二十四日癸未,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章惇、蔡确并换太中大夫,表明已按新格实行。结衔中去散官朝散大夫、寄禄官右谏议大夫换为阶官太中大夫,就是这时施行以阶易官、寄禄新格的结果。 另一是爵、封、实封的变化。元丰三年九月辛巳曾行明堂大礼,但史籍此年仅见“翰林学士以下侍从官、内外两制, 并换新阶加恩”〔13〕, 而无文武官因祀明堂普遍加恩记载。此前熙宁十年十一月行郊祀大礼,十二月八日甲申,“文武百官并以南郊赦书加恩”〔14〕。结衔中食邑自1800户增至2200户,食实封自600户增至900户,同时由于食邑已增至2000户以上,爵开国侯又相应改为开国公,当皆是熙宁十年郊祀加恩的结果〔15〕。此后元丰六年十一月郊祀,文武官也曾普遍加恩,但在唐纪结衔中已无反映。 可见,唐纪81卷的撰定奏进,当在元丰三年(1080年)九月至元丰六年十一月这三年多间。 据上揭《纬略》所载与宋次道书,唐纪的笔削工作开始于熙宁九年秋,而且据司马光本人估计,按计划进度,从元丰元年夏以后,“更须三年,方可粗成编。又须细删,所存不过数十卷而已。”今姑且假设奏进在元丰六年,则唐纪的编撰,“粗成编”历时五载,“细删”仅费时一载有余。 后梁纪六卷(卷266-271)、后唐纪八卷(卷272-279)、后晋纪六卷(卷280-285)、后汉纪四卷(卷286-289)、后周纪五卷(卷290-294),共二十九卷 结衔: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太中大夫、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公、食邑2600户、食实封1000户。(其中后梁纪除卷271外,结衔之末仍有赐紫金鱼袋五字)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