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中国古代“平均赋役”的文化考察(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学术界》 李振宏 参加讨论

其次,思想家或政治家们的诸多关于赋役制度或政策的思想和建议,可以明确地看出 是根源于“均平”理念的支配。《周礼·地官·土均》云:“土均掌平土地之政,以均 地守,以均地事,以均地贡。”《周礼·春官·大宗伯》云:“大均之礼,恤众也。” 后世注释家多从平均理念出发对之进行释义。元人舒天民《六艺纲目》卷上中云:“‘ 平均地政,忧恤庶民,谓之大均。’地官土均,掌平土地之政,以均地守、地事、地贡 ,谓遍天下皆均之。不均则民患,故大均之礼,所以忧恤其庶民也。王昭禹曰:因地以 出赋,因家以起役,地有肥硗,而赋有轻重,家有上下,而役有多寡,此所以恤其事也 。”(注:元舒天民《六艺纲目》卷上,四库全书本。)论者认为,周代设土均之职以均 地守、地事、地贡,都是出于“遍天下皆均之”的理念,不均则违背这样的文化观念, 则民患之。
    《周书·苏绰传》载,北周时苏绰为太祖拟革易时弊的六条诏书,其第六条是均赋役 ,其中引用了孔子的“均无贫”说。原文曰:“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 聚人曰财。明先王必以财聚人,以仁守位,国而无财,位不可守。是故三五以来,皆有 征税之法。虽轻重不同,而济用一也。今逆寇未平,军用资广,虽未遑减省,以恤民瘼 ,然令平均,使下无匮。夫平均者,不舍豪强而征贫弱,不纵奸巧而困愚拙,此之谓均 也。故圣人曰:‘盖均无贫。’然财货之生,其功不易。织纴纺绩,起于有渐,非旬日之间,所可造次。必须劝课,使预营理。绢乡先事织纴,麻土早修纺绩。先时而备,至时而输,故王赋获供,下民无
    注释:
    (18)《周书·苏绰传》,中华书局1971年。
    舍豪强而征贫弱,不纵奸巧而困愚拙”,无论豪富之家,还是闾阎细民,都一律按一 定的法式,“斟酌贫富,差次先后”,合理征收,依法均摊,不能凭权势而逃避赋税和 徭役,而将其转嫁到细民百姓身上。这就是古人的平均观念。在今人看来,它更多地是 公平的观念。(注:古人的平均或均平,并不是今天人们所理解的平均主义,而是在礼 所规定的等级秩序上的均平,是一种各安其分、尊卑有序、秩序规范的理想境界,是一 种遵循一定礼法规范的公平公正原则。苏绰主张无论豪富之家,还是闾阎细民,都一律 按一定的法式,“斟酌贫富,差次先后”,合理征收,依法均摊,这自然不是现在人们 所理解的绝对的平均,而是按照贫富户等合理均摊,而这就已经是古人的平均理念。关 于古代的均平思想,笔者最近所撰有《儒家“平天下”思想研究》一文,对这一问题有 详细论证,可资参考。)而且特别令人关注的是,苏绰在阐述自己的均赋役思想时,引 用了孔子关于“均无贫”的观点作为自己的理论根据。这说明支配苏绰均平赋役思想的 根本性观念来自传统的平均理念。
    以上是平均赋役的思想中所蕴涵的均平观念,下边我们来讨论赋役制度或政策中这一 观念的表现。
    《金史》卷四十六载:“金自国初占籍之后,至大定四年,承正隆师旅之余,民之贫 富变更,赋役不均。世宗乃下诏曰:‘粤自国初,有司常行大比,于今四十年矣。正隆 时,兵役并兴,调发无度,富者今贫不能自存,版籍所无者今为富室,而犹幸免。是用 遣信臣泰宁军节度使张宏信等十三人,分路通检天下物力而差定之,以革前弊,俾元元 无不均之弊,以称朕意。’……五年,有司奏诸路通检不均,诏再以户口多寡,贫富轻 重,适中定之。既而,又定通检地土等第税法。十五年九月,上以天下物力,自通检以 来十余年,贫富变易,赋调轻重不均,遣济南尹梁肃等二十六人,分路排推。”(注: 《金史》卷四十六,中华书局1975年。)资料表明,金朝大定年间,有几次均平赋役的 政策和做法。大定四年是均平兵役,五年又对各路之间兵役之通检不均的现象重新调整 ,按照户口之多寡适中定之,并又通检土地税等,进行赋税均平。十年之后,根据贫富 变易出现的新情况,重新通检推排,而这一切做法,其目的在于“俾元元无不均之弊” ,贯彻一种均平理念,以显示一种以公平、平均治天下的原则。如果我们全部征引《金 史·食货志》中的这段原文,会更清晰的看到,大定朝的二十多年间,均平赋役的工作 是一直在进行的。有时五年,有时十年,凡是出现因社会变化而有新的贫富变易、赋役 不均的情况时,都要重新通检推排,均平理念的贯彻是可以说是坚定不移的。
    从赋役思想、赋役制度和政策,最后到国家有关的法规律令,都贯穿着均平观念。无 疑可以说,均平意识作为一种思想文化,深深蕴涵在古代赋役租税的征收摊派中。或者 说,在古代的赋役制度、政策和思想中,我们看到了一种浓厚的文化观念,即均平意识 的凸现。
    三 社会大众的文化心理趋向
    崇尚平均,追求公正,是中国古代社会大众最基本的文化心理趋向。历代政府所以坚 持平均赋役的政策,也是为着适应社会大众的这一文化心理需要。
    宋李樗黄櫄的《毛诗李黄集解》中说:“人主苟有均平之心,则虽征役之重,不以为 怨。若有不均之心,则虽征役未甚劳苦,而人亦将怨矣。”(注:宋李樗黄櫄《毛诗李 黄集解》卷二十六,四库全书本。)这话的确是有几分中肯。对中国的老百姓来说,社 会的公正、公平和均平,是最基本的最主要的心理需求。只要能达到均平,劳役赋税重 也可以忍受;反之,如果不均,不公,征役不重也遭致民怨,造成社会矛盾。明人王直 《抑庵文集》中的《赠李知府赴任诗序》也曾讲到:“民之所好者衣食足而力役均,其 所恶者饥寒之不胜,劳苦之不释也。”(注:明人王直《抑庵文集》卷五,四库全书本 。)明丘浚《大学衍义补》中说:“教化之所以不行者,以利心胜而义心微也。民间之 讼多起于财产,兄弟以之而相阋,骨肉以之而相残,皆自此始也。为守令者,苟能为民 分理而使之均平,则词讼不兴,人和而俗厚矣,教化其有不行也哉?”(注:明丘浚《大 学衍义补》卷八十二,四库全书本。)平均心理左右着社会大众的心理趋向,“苟能为 民分理而使之均平”,即可满足老百姓的心理欲望,实现社会教化之目的。
    考察社会大众在“平均赋役”问题上寄托的文化心理,可以从多方面入手。我们先来 看诗人们所表达的心声。杜甫《送陵州路使君赴任》诗:“王室比多难,高官皆武臣。 幽燕通使者,岳牧用词人。国待贤良急。君当抜擢新。佩刀成气象,行盖出风尘。战伐乾坤破,疮痍府库贫。众寮宜洁白,万役但平均。霄汉瞻佳士,泥涂任此身。秋天正摇落,回首大江滨。”(注:《九家集注杜诗》卷二十四,四库全书本。)白居易《呈吴中诸客》诗云:“候病须通脉,防流要塞津。救烦无若静,补拙莫如勤。削使科条简,摊令赋役均。以兹为报效,安敢不躬亲。”(注:《白氏长庆集》卷二十四,四库全书 本。)宋晁公遡《送梁子辅赴召》诗云:“今日朝廷议,如闻少及民。诸侯无患楚,三 户可亡秦。但使诛求减,常令贡赋均。荒年免离散,率士尽王臣。”(注:宋晁公遡《 嵩山集》卷九,四库全书本。)
    杜甫、白居易、晁公遡的诗都是对朝廷大计方针的建议或对社会治世的呼唤,其中都 提出了均赋役的要求。特别是杜甫的“众寮宜洁白,万役但平均”,使人感受到诗人对 王道政治的急切期待。白居易的“摊令赋役均”,晁公遡的“常令贡赋均”也可以使人感受到期盼天下均平的拳拳之心。这些诗人在表达对国家社会的不同期待的时候,都无例外地谈到了赋役均平的问题,都对平均赋役发出了殷切呼唤。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