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汉简所见两汉之交河西窦融集团的粮荒问题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甘肃社会科学》 侯宗辉 参加讨论

两汉之际中原战乱频仍,各地豪强纷纷乘机兴兵而起,或建王称制或据守一隅。这时的河西地区恰值窦融联合河西五郡长吏控御时期。《后汉书·窦融列传》记载,窦融集团治理下的河西“兵马精强,仓库有蓄,民庶殷富”,如此卓著功绩常为后世所称誉。在以往有关汉代河西的研究成果中也多关注到粮食问题,①据汉简资料可知,在窦融集团统御河西的前期,这里曾经历过十分严重的粮荒问题。窦氏集团针对粮荒的困扰,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举措,最终顺利渡过难关,这才有了史书所载呈现的繁荣景象。而粮荒问题的解决,也使窦融集团能够决然与隗嚣割据势力决裂,得以全力支持东汉政权,在光武帝完成全国统一大业的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兵燹频仍,粮荒凸显
    自古以来,粮食问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永恒话题,粮食不仅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也是重要的战略资源,是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保障。尤其在古代社会,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丰则天下安,仓廪盈则国运昌。自武帝以降,河西边塞就是中央王朝边疆经营的重点区域。列四郡、据两关、起烽燧、兴屯田,在汉政府的悉心经营下,河西走廊恰似一道天然屏障肩负起隔断羌胡、屏护中原安定的重任。常言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数量庞大的戍边吏卒的军粮供应,始终是汉朝政府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汉时期,西北边郡地区的军粮来源主要有这样几种方式:“一为内地转运,二为屯田积谷,三为当地农民所纳赋税,还有一个重要来源,即从当地农民手中购买。”[1](P102)就文献记载来看,前两种方式无疑是边塞军粮来源的主要渠道。如史书所描述的内地转运粮草时的盛况:“中国缮道馈粮,远者三千,近者千里,皆仰给大农”[2](P1173),王莽时还曾“蓦天下囚徒、丁男、甲卒三十万人,转众郡委输五大夫衣裘、兵器、粮食,长吏送自负海江淮至北边”。[2](P4121)而汉代西北的屯田,“不同于一般农业生产,它是为了达到一定的军事目的而组织的一种经济活动,甚至可以说就是一种军事经济。”[3](P1)一语道破汉代西北屯田的性质,也反映出屯田对边郡军粮供给的重要性。总之,无论是内地转运,还是边郡就地屯田,河西边塞的军粮供给始终有强大的中央王朝为后盾,则戍边吏卒自然无后顾之忧。
    时移世异,两汉之际的河西局势与西汉相比,已是截然不同。在新莽朝,王莽改匈奴单于为降服单于,授单于印,去玺日章。引发匈奴叛逆,于是匈奴入塞寇盗不绝。面对匈奴寇边日甚的形势,王莽前后三次大规模调集郡国勇士、武库精兵,屯驻北方边塞欲回击匈奴。“数年之间,北边虚空,野有暴骨矣。”[2](P3826)王莽对周边少数民族的歧视和压迫,导致战乱不绝,西域诸国也因其积失恩信,分散瓦解。此外,王莽的田制改革导致社会各阶层利益失调,农业生产受到重挫,如《汉书·食货志》所载:“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人至涕泣于市道。及坐卖买田宅奴婢,铸钱,自诸侯卿大夫至于庶民,抵罪者不可胜数”,“民摇手触禁,不得耕桑”,史书真实地反映了王莽改革时期的社会现实。到两汉之交,天下战乱不止,灾害频发,粮荒问题已经初现端倪。正如史籍所述,“战斗死亡,缘边四夷所系虏,陷罪,饥疫,人相食,及莽未诛,而天下户口减半矣”[2](P1185);“三辅大饥,人相食,城郭皆空,白骨蔽野”[4](P484);“北边及青徐地人相食,洛阳以东米石二千”[2](P1145);“初,王莽末,天下旱蝗,黄金一斤,易粟一斛”[4](P32)。“人相食”的悲惨景象随处可见,粮食短缺,粮价也随之暴涨。全国如此,作为战争前哨的河西边塞地区当不例外,或更甚于此。
    新莽败亡,审时度势的窦融奉命于更始政权就职于河西。当时,北有卢芳、东有隗嚣等割据势力,匈奴、反羌势力南北夹围河西走廊,虎视眈眈,伺机侵扰掳掠。自此,作为防御匈奴和经营西域之前沿阵地的河西地区,难有宁日。出土汉简表明,尽管两汉之交的河西地区未曾发生大规模的战斗冲突,但匈奴对河西边塞的攻略劫杀则时有发生,生产资料是他们寇抄的主要目标,兹举一例,如:
    (1)建武四年九月戊子,从史闳敢言之,行道以月十日到橐他侯官。遇橐他守尉冯承,言今月二日胡虏入酒泉□□ 《额》②2000ES9SF3·4A
    入肩水塞,略得焦凰牛十余头,羌女子一人,将西渡河虏四骑止都仓西放马六十余骑止金关西,月九日蚤食时…… 2000ES9SF3·4B
    从例(1)记述可知,进入肩水塞的匈奴不仅仅掳掠走了农业生产的重要畜力十多头牛,而且连同归附的羌人女子一并劫走。诸如此类匈奴人攻塞劫掠的汉简记录还有很多,说明这是一种常见现象,显而易见,这对河西农业生产和社会安定的破坏作用自不待言。因此,上承新莽之末进入河西的窦融,一则在军事防御上需要与河西豪强同心戮力,以保安宁。二则,军粮的来源渠道变得十分单一,粮食的供给也只得完全依靠自身解决,自力更生是改变粮荒困扰的唯一途径。
    《后汉书·窦融列传》记载两汉之交的河西地区“斗绝在羌胡中”[4](P797),深陷匈奴和反羌的南北围击。因此,粮食匮乏的窘境既对窦融集团抵御羌胡侵扰,维护河西边郡的安宁与稳定是一种挑战,也对窦氏集团不愿屈从隗嚣割据势力,观察天下态势伺机而做出政治抉择有紧密的联系。其时的粮荒问题更加凸显出窦融集团在河西的统御局势岌岌可危。
    二、廪食减额,粮价畸高
    窦融时期河西的粮荒问题突出的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戍守吏卒每月廪食数额的减少;其二是,粮食紧缺,粮价畸高。以下分而述之。
    河西边塞戍守吏卒每月发放的廪食标准,“一般每月皆为三石三斗三升少,月小扣发一日,则为三石二斗二升少”[5](P23)。可是到了两汉之交窦融时期,吏卒每人每月的口粮数额变成了三石,如简文明确记载:
    (2)吞远守候长陈友,八月旦乙卯守尽晦积一月,食用谷三石 EPF22·436③
    (3)□□,八月旦乙卯守尽晦积一月,食用谷三石 EPF22·437
    (4)城北守候长王褒,八月旦乙卯守尽晦积一月,食用谷三石 EPF22·438
    依据记录内容和格式来看,例(2)~(4)属同一份简册,其中,尽管例(3)前半部文字残缺,但对比可知也应是某一个守候长的八月份廪食名录。如何更进一步确定这三枚简的年代呢?简文中都有“八月旦乙卯”的时间记录,“以此为条件去检索,在居延汉简的时间阈限内,只天汉三年、建平二年、建武三年这三年的八月是乙卯朔。再查EPF22·436的出土情况,同组简中其他多是王莽以后简,由此断定该简为建武三年简。”[6](P355)而与例(2)中“陈友”有关的简文还有一条:屯远候长陈友(EPF22·396)。这说明,后来陈友由试守屯远候长转为正式的候长了。例(4)中的“王褒”,据李振红先生考证,此人起于王莽时期,从一个一般的戍卒,后逐步升任燧长、候长[6](P326)。与此相关的也有另外一条简:城北候长王褒,三月食三石,三月丙戌自取(EPF22·90)。这则说明,王褒后来也转守为真了,但在月廪食数额上并未有所改观,依然是三石。从侧面反映出两汉之际的粮荒问题持续了较长时间。
    从其他一些简文中亦可透漏出粮食匮乏、吏卒经常遭受饥饿问题的困扰:
    (5)与俱居●況诚食乏,今毋所食,愿代五斗。EPF22·660
    (6)第卅二燧长况叩头,死罪死罪,对曰:诚食乏,毋所食。 EPF22·339
    (7)□给得见日月,谭原饥饿,以二石食赐,不敢复 EPF22·400
    (8)建武四年□□壬子朔壬申,守张掖旷、丞崇谓城仓:居延甲渠、卅井、殄北言吏当食者,先得三月食调给。有书为调如牒,书到,付受与校计同月出入,毋令缪,如律令。 EPF22·462A
    从例(5)(6)(7)所反映的内容可知,粮食紧缺,吏卒食物极其有限,饥肠辘辘的状态似乎成为一种普遍的态势。例(8)“建武四年□□壬子朔”,查阅陈垣先生的《二十史朔闰表》,知是“建武四年二月”。由于粮食不足,先将三月份廪食预支二月份。由此可知,在建武四年的时候河西的军粮供给仍然是入不敷出,粮荒局势依旧严峻。
    粮食匮乏,供求关系失衡,则粮食价格不断飙升。建武初期河西市场上的粮价畸高,而这恰恰又是粮荒的另一种表现。在“建武三年十二月候粟君所责寇恩事册(EPF22·1~36)”中有对粮价的记载,此处按需摘选移录于此:
    (9)恩籴大麦二石付业,直六千,又到北部,为业卖(买)肉十斤,直谷一石,石三千,凡并 EPF22·13
    恩居觻得付业钱时,市谷决石四千 EPF22·16
    该册书所载内容实际是建武二年十二月发生的事情,其中大麦、谷的价格真实反映了当时居延地区市场的粮价。当时,大麦一石3000钱。谷有两种价格,在甲渠地区是每石3000钱,在觻得县则是每石4000钱。同属张掖郡境内,但两地粮价却有较大差距。
    这样的粮价和以往相比,差距悬殊。排比西汉中后期同类粮食价格,我们便可以看出这中间的巨大变化:
    (10)出钱百一十糴大麦一石,石百一十。《合校》④214·4
    例(10)中大麦每石价值110钱。与例(9)大麦一石3000钱对比,则知在建武二年年底的大麦价格是西汉时期的30余倍。例(9)中也记录了“谷”的价格,从汉简记载知晓,汉代谷常是粮食类的总称,比如:
    (11)用谷廿七石六斗,其十六石粟,十一石六斗麦。 《合校》177·16
    (12)出谷四百六十四石,其廿九石粟,二百九十石糜,百卅五石麦,三月以食戍卒二百卅人,人廿 《合校》甲附·8
    因此,谷的价格当指粟、麦、糜等粮食的价格。粟价在汉简中的记录较多,陈直先生通过对大量汉简粮食价格资料的比勘指出:“西汉中晚期,河西一带粟价,每石皆在百钱上下。”[5](P149)新莽时期麦的价格为:
    (13)候史宋君长,入麦二石九斗,直泉二百卅,偿奉长。 《敦》⑤362
    (14)□□□□□益□欲急去,恐牛不可用,今致卖(买)目宿(苜蓿)养之,目宿(苜蓿)大贵,束三泉。……市谷大贵□□□□□□□□□□□□□,麦百三十余,西未甫时贱,□□□□□□□□ 《敦》239A
    例(13)货币单位为“泉”,是新莽时期麦的价格,每石麦为79.3泉(钱);例(14)较例(13)简,价格涨幅较大,是在市场上粮食价格大幅度上涨后的价格,麦价是每石130钱。可见,市场平稳的状况下,麦价应该也是每石百余钱左右。又,《合校》26·9A:“糜三石,直三百六十”,则每石价值120钱。综上,可以看出粟、麦、糜的价格大致相近。粟、麦、糜的价格基本上就等同于谷价。不难发现,建武二年年底的谷价是西汉时期的30~40倍,这和河西地区曾经“谷斛八钱”[2](P2984)的粮价形成鲜明对照。河西边郡粮食的紧缺程度可窥一斑,粮荒的危机蔓延于整个河西地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