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考证学与中国近代史研究(6)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 祁龙威 参加讨论

(四)利用人证
    考证古代史,只能利用纸上和实物的资料。考证近代史,又可从当事人获得确据。兹举两例:
    1.王国维逝世后,清华研究院师生误以为王氏于清末曾在学部所属图书馆任编辑,经推荐王氏至学部供职之罗振玉驳正,谓王氏所在单位不是图书馆而是学部图书局。
    按,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中有“图籍艺风充馆长”之句,罗振玉见而致书陈氏云:“此篇中间叙图书局,似误混为图书馆。图书局直隶学部,主编译教科书及审定等事,其局长以丞参兼之。至图书馆,庚辛间始开创,馆长为艺风。忠悫未尝任馆事也。”(注:罗振玉的这封信附见于《国学论丛》第10卷第3号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后。赵万里《王静安先生年谱》也误学部图书局为图书馆。王德毅《王国维年谱》已订正。但近见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出版的《中国文献学史》下册第1241页,叙王氏简历仍有“一九○九年充图书馆编译”云云。)艺风,缪荃孙。忠悫,清逊帝溥仪予王国维谥。
    2.罗尔纲《太平天国史纲》推论太平天国革故鼎新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有影响。被五四当事人胡适提出反证。
    《胡适的日记》:1937年2月21日,“读罗尔纲《太平天国史纲》一册。下午,尔纲与吴春晗同来。我对他们说:做书不可学时髦。此书的毛病在于不免时髦。例如一三二页说:‘这种种的改革,都给后来的辛亥时代以至五四运动时代的文化运动以深重的影响。’我对他们说:我们直到近几年史料发现多了,始知道太平天国时代有一些社会改革。当初谁也不知道这些事,如何能有深重的影响呢?”罗尔纲《师门五年记》也载此事。其中引胡适语有云:“你又说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受了太平天国通俗文学的影响。我还不曾读过太平天国的白话文哩。”
    上举两例充分说明,人证对考证近代史料的重要性。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扬州师范学院历史系师生在对《辛亥革命江苏地区史料》的编辑过程中,曾及时发挥了人证与书证、物证互证的作用。
    (五)重视调查访问的资料
    近世较有政治头脑的文人留下了一些调查访问的史料,弥足珍贵,值得重视。兹举两例:
    1.张佩纶《涧于日记》:
    (光绪六年九月初四日)与蔡辅臣告士、容舫侄出都,辅臣同载至八里桥,顾辅臣曰:“此可守也,僧邸何以致败?”舆者曰:“君不见某公墓树乎?僧邸将战,先期命农家皆割新禾,守冢户皆刊林木,于是千里之内一无障蔽,意欲便骑兵驰逐,反为英人所乘,遂致败绩。”今他冢均植新树,惟某公墓树皆截顶,望之惨然!
    此是实地从群众中得来的真实史料,它具体地反映了1860年僧格林沁骑兵部队于八里桥抗击英国侵略军之所以失败,乃是由于指挥官对世界近代战争的无知。
    2.赵烈文《能静居日记》:
    (同治四年闰五月初七日)未刻,至仪征……申到纱帽州,大雨如注,街市为皖南镇刘松山兵占满,无可落足……闻刘军索饷,住此不肯前,渡江甫一营,尚有五营在江南螺丝沟、东易一带,在在皆满,行旅为之断绝。
    (初八日)同趁船彭姓副将道刘镇松山之谬。初发皖南,绐士卒至芜湖领饷,至芜湖后云须至金陵,至金陵领得五万,乃寄己家至八千金,自哨官以上皆有分,独兵勇无有,复云须过江发饷,且云江口不过三十里,士卒行至螺丝沟不啻百余里,己拥大舟粮运中流而进,士卒终日不得食,故怒甚而哗,连日来往南北岸调停解说,则已晚矣。又其平时各勇告假,以须偿欠,皆坚勒不许,至勇丁耐苦不得自去,则此款领到后全归乾没。旧制勇丁须五百人一营,今则三百人已为满数,故一充营官统领无不立富,家中起房造屋,水面连大舟,四出营利,而士卒恒半菽不饱,人心思乱,已非一日云云。予昨见中堂原奏,皖南之勇如愿北行,则全军赴徐,否则只令统将前往。以自霆军哗变,不敢强多勇北行。其札刘镇亦如此。乃婉转诳诱,不知所居何心!又在扬见随身之勇,行役甚劳,而统将提督张诗日绿轿红伞,无复从军之概。自古吏治患在中饱,今军中亦然,危哉危哉!
    按,刘松山被官书公牍粉饰为湘军最朴诚的大将,所部老湘军是未腐败的劲旅,但与其实际有天壤之别。赵烈文的目击记,正暴露了所谓“同治中兴”的真相。
    (六)理清历法
    阅读和排比近代中国史料,往往涉及几种历法的交错。清朝沿用的农历与民国改用阳历的交错;清朝“时宪书”的干支与太平天国“天历”干支的交错;西历的星期与天历星期的交错,等等。稍不审慎,即致谬误。
    近世著名小说《孽海花》的作者曾朴死后,其长子虚白为作《年谱》。《曾虚白自传》:“这份《年谱》虽然供给了研究父亲生活的作家很多资料,但因我只凭父亲所遗《日记》等零星手稿与平日闲谈可能的记忆,在短时期内仓卒写成,经热心读者指摘错误者已有多处。特别不可恕者,当时为求民前民后纪年统一起见,概用公历纪年,而计算疏忽,竟先后差了一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