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九龙城寨与中英关系(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民国档案》 郭家宏 参加讨论

6月28日,甘介侯受外交部之托向英方交涉。他指出港府勒令城中居民迁走“并不符合条约的内容的和精神……中国仍保有处理城寨事务的权力。”(注:《甘介侯致E.J.Jamieson函件》(英译本),1933年6月28日,C.O.129/554/14.No.13832,第38页。)但港府对甘介侯的抗议未作出回应。7月27日中国外交部长罗文干向英国公使兰普森递交照会,申明中国拥有九龙城的管治权,要求港府取消限令九龙城居民搬迁之成议。(注:《罗文干致英驻华公使照会》,1933年7月27日,F.O.228/2100,第41—42页。)这个时期,中国的着眼点在于城内居民处境,并未萌发收回城寨的念头。(注:梁炳华:《城寨与中英外交》,(香港)麒麟事业有限公司,1995年,第80页。)
    面对中国政府的一再抗议,英国官员绞尽脑汁,企图证明英国政府对九龙城行使管辖权是有理的,但未敢公开提出。英国外长西蒙(John Simon)主张避免同中国政府讨论管辖权问题。但他又表示,港督不应放弃或推迟实施有关九龙城的计划。(注:《外交部致殖民地部函》,1934年3月9日,C.O.129/546/11,第91—93页。)这就是说,英国政府在九龙城问题上采取的策略,是避免就管辖权问题同中国政府正面交锋,实际上却又不停止破坏中国主权的行动。1934年6月,港府再次通告九龙城居民搬迁,次年6月,6户九龙城居民被迫迁出城寨。中国政府一再抗议,但英方却置之不理,一意孤行。
    1936年12月29日,香港4名警察带领5名工人,进入九龙城,拆掉城内第25号民房。九龙城居民代表当天即用长途电话向两广特派员刁作谦报告,31日,他们又到广州请愿。中国外交部闻讯向英驻华使馆递交一份备忘录,抗议港督“强拆25号杨姓居民屋宇”,促请英国“迅速查明制止”。(注:《中国外交部致英国大使之备忘录》,1937年1月5日,F.O.228/2117,第6页。)
    此后不久,抗日战争爆发,接着,日军在广东登陆,攻陷广州。有关九龙城的交涉再度被搁置一旁。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大为提高。中国政府想乘有利的国际形势,在战争后恢复行使九龙城的管辖权。但英国政府执意恢复对香港的统治,即使在九龙城问题上也不准备让步。在这种背景下,中英在九龙城问题上再度发生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1947年9月,宝安县政府拟恢复九龙城治权,并制订了详细的复治计划。港英当局得知此事后,于14日发表否认中国主权的声明。(注:鲁金:《九龙城寨史》,第102页。)17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中国对九龙城治权从未放弃。”(注:《中央日报》,1946年9月18日。)
    港英政府否认中国对九龙城的治权,引起中国各界不满,但港英当局却无视这些不满,继续在九龙城制造纠葛,抑制中方复治计划,终于引发了全国性抗英风潮。
    1947年11月27日,港府限令城寨内所有新建木屋两周内拆除。两广特派员对此表示异议,但港府仍决定九龙城居民必须迁出。(注:黎世伟主编:《香港百年史》,香港南中编译社出版1948年,第98页。)1948年1月5、6日两天,港府派大批警察及工人强行拆除九龙城内房屋70余间。1月12日,港府又派更多的警察闯入九龙城拆屋,与城内居民发生冲突。警察向居民开枪,这次冲突中有7名居民受伤,2人被捕。这就是震动一时的“九龙城事件”。
    “九龙城事件”传至国内,引起激烈反应,全国立时掀起一股反英潮流,国内各大报纸都以大量篇幅,披露事件真相,抨击港英当局。广州、南京、上海、长春、昆明等许多大城市都爆发了大规模反英游行。广州沙面英国领事馆被游行人群捣毁,英国国旗被烧。广东省政府拨款5亿元,用于救济城寨居民。(注:梁炳华:《城寨与中英外交》第163页。)港英当局慑于国内民情激愤,才逐渐缩手。
    港府拆除九龙城内房屋后,中国政府立即作出反应。1月6日,中国外交部刘次长对英国大使馆参事拉布谢尔(Labouchre)当面提出抗议,请他电告香港政府停止强行拆迁措施,并释放被捕居民。(注:《外交部驻英使馆第582号电》,1948年1月6日,《民国档案》1990年第3期第41页。)然而英国大使馆1月10日给中国外交部的复文中称“他们不能将中国政府关于九龙城司法权所作之声明,视作是有法律依据的而加以接受。”(注:《外交部驻英使馆第594号电》,1948年1月13日,《民国档案》1990年第3期第41页。)态度十分强硬。
    “沙面事件”发后,英国政府极为不满,英外交部向中国驻英大使郑天锡表示:广州英国领事馆及英侨产业被毁事体严重,指责煽动者广发传单,歪曲事实,张大其辞,而中方则纵任其所为,以致发生事故。郑天锡否认中国政府纵任传单散发,强调事变只是阴谋者利用民众激昂之怨愤而酿成,他责怪英方未能训令香港政府释放被捕者和停止使用武力,以致民愤未能平息而令人利用。(注:《郑天锡致外交部第558号电》,1948年1月16日,《民国档案》1990年第3期,第43页。)
    中国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安抚英国,避免因此而破坏两国间友好关系,另一方面在九龙城问题上态度明确,不甘示弱,一再通过外交途径与英方交涉。
    1月26日,英国外相贝文向中国驻英大使馆发出照会,声称港府“除日治时期外,从未间断对九龙城寨行使其完整之治理权”,对于拆屋事件解释为“是为了预防火灾及疾病的威胁”,贝文将事态扩大、引起骚乱的主要责任,归咎于中国和香港两地中之报纸的煽动,以及宝安县长视察九龙城的刺激性行动。(注:黎晋伟主编:《香港百年史》第98—100页。)
    中国外长王世杰阅罢,认为“其内容颇有与事实不符之处”,(注:《王世杰致郑天锡62号电》,1948年1月27日,《民国档案》1990年第3期第47页。)为防日后误会,拟就一篇复文,驳斥英方论点,解释中国仍享有城寨主权的原因。照会指出:英国在九龙城寨内不能行使管辖权。中国自1899年撤出九龙城寨及停止行使对该区之管辖权,纯因受武力压迫所致,中国不但从未放弃在该区之管辖权,凡遇港府企图占有此项管辖权时,均严厉反对。照会认为城寨居民的反抗及“沙面事件”的发生,是由于港府不理会中国政府的多番警告,仍一再作出拆屋之挑衅行为之结果,也是英国政府对中国在城寨的治权不予尊重的结果。(注:黎晋伟主编:《香港百年史》第100—101页。)
    当时中英双方都不想使事态扩大影响两国关系的发展。双方在就管辖权问题行公开辩论的同时,还进行频繁的秘密磋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