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后殖民主义与历史研究(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世界历史》 张旭鹏 参加讨论

注释:
    ①三好将夫著,陈燕谷译:《没有边界的世界?从殖民主义到跨国主义及民族国家的衰落》,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487-488页。
    ②“反话语”理论出自美国学者理查德·特迪曼,作者通过分析19世纪法国文学,指出在支配话语内部存在一种反话语,其作用在于动摇支配话语表述体系的权威性和稳固性。后殖民主义借用了这一术语,意指对于殖民主义经典文本以及一切帝国话语的挑战和颠覆,不论它是人类学的、历史学的、文学的还是法学的。参见理查德·特迪曼:《话语/反话语:19世纪法国象征抵抗的理论与实践》(Richard Terdiman, Discourse/Counter-Discourse: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ymbolic Resistance in Nineteenth-Century France),康乃尔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③比尔·阿什克罗夫特等主编:《后殖民研究读本》(Bill Ashcroft, Gareth Griffiths and Helen Tiffin, eds., The Post-Colonial Studies Reader),伦敦和纽约1995年版,第2页。
    ④巴特·穆尔-吉尔伯特等编,杨乃乔等译:《后殖民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9-50页。
    ⑤阿里夫·德里克:《后殖民氛围:全球资本主义时代的第三世界批评》(Arif Dirlik, "The Postcolónial Aura:Third World Criticism in the Age of Global Capitalism"),《批评探询》(Critical Inquiry)1994年冬季号,第329页。需要说明的是,后殖民语境下的“第一世界”主要是指北美、西欧等经济发达、文化影响力巨大的国家,有时特指美、英、法等国。“第三世界”的概念则基本涵盖亚、非、拉美各国,甚至包括日本。三好将夫说过:“日本在经济上属于第一世界,在文化上仍属于第三世界。”这一区分和传统的关于“三个世界”的划分不尽相同。
    ⑥比尔·阿什克罗夫特等:《后殖民研究关键词》(Bill Ashcroft, Gareth Griffiths and Helen Tiffin, Key Concepts in Post-Colonial Study),伦敦和纽约1998年版,第186-188页。
    ⑦比尔·阿什克罗夫特等:《帝国回击:后殖民文学的理论与实践》(Bill Ashcroft, Gareth Griffiths and Helen Tiffin, The Empire Writes Back. Theory and Practice in Post-Colonial Literatures),伦敦和纽约1989年版,第2页。
    ⑧詹姆逊将资本主义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国家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以及二战之后的晚期资本主义或跨国资本主义。与此相对应,文化也被分为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三种形态。参见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Frederic Jameson, "Postmodernism, or, the Cultural Logic of Later Capitalism"),《新左派评论》(New Left Review)第146期,1984年,第53-92页。
    ⑨阿里夫·德里克:《后殖民氛围:全球资本主义时代的第三世界批评》,第348页。
    ⑩阿里夫·德里克:《后殖民氛围:全球资本主义时代的第三世界批评》,第332页。
    (11)一些学者并不同意以“第一世界/第三世界”或“西方/非西方”的对立状态来描述后殖民时期的全球状况。德里克指出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之间的区分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全球格局。一些先前是第三世界的地区如今已成为跨国资本的流通地区,应归为世界经济的“发达”部分,而第一世界的部分地区则在新的全球经济中被边缘化了。参见阿里夫·德里克:《后殖民氛围:全球资本主义时代的第三世界批评》,第350页。罗伯特·扬最近也提出用“三大陆”(three contments或tricontinental,意指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概念来取代“第三世界”这一措辞,以消除后者被附加的太多否定含义。参见罗伯特·扬:《后殖民主义:历史性导论》(Robert Young, Postcolonialiam: An Historical Introduction),牛津2001年版,第4页。
    (12)例如,法农就把暴力革命视为建立民族文化的惟一途径,坚持认为“被殖民的人民为重建民族主权而从事的有组织的、自觉的斗争是最充分的文化表现”。参见弗朗兹·法农著,万冰译:《全世界受苦的人》,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172页。
    (13)这一点也恰恰成为后殖民理论自相矛盾之处,并因此倍受外界批评。批评者指出,后殖民理论在本质上是一种调和性理论,它是讲给西方人听的,并且在方法上必须依靠当代西方理论。后殖民理论家扮演着西方文化与他们原有的地方文化之间的协调人的角色。对于后殖民理论的批评,可参见艾贾兹·阿赫默德:《在理论中:阶级、民族与文学》(Aijaz Ahmad, In Theory: Classes, Nations, Literatures),伦敦1992年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