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官方史学的兴盛与当代史学新机制的完善(5)
第四,自唐代以后,古代中国的史官“馆宇华丽,酒馔丰厚,得厕其流者,实一时之美事”[18](《史官建置》),修史成书受赏,而因循敷衍无罚,“人同方外,可以养拙,可以藏愚”[18](《辨职》)。但到清朝,修史官员责任大、待遇低,且从乾隆朝纂修《四库全书》即有严格的奖惩制度,乾隆帝因对续修的《八旗通志》不满,谕旨申饬并将总裁及纂修官等交部议处。嘉庆五年(1800年),规定“各馆修书,纂修官文理错误者,罚俸三月,总裁罚俸一月。校对官不能对出错字,校刊官版片笔画错误不能查出者,亦罚俸一月”,但实际上对修史错误的处罚要严厉得多。例如,嘉庆十九年(1814年),嘉庆帝斥责史馆进呈的《和珅列传》载事不明,下令将总纂官席煜革职回籍[19](《吏部处分例》)。清廷对所谓修书错误的处分,往往依皇帝的意志上下其手,是文化专制主义的一种表现方式,但对于修史质量和修史速度的督察效果也十分显著。摈弃清代文化专制主义的因素,一般而言,官方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从事的修史事业,设立督察、赏罚制度以保证其高质量地完成,是完全必要的。如今,国家投资的重大史学项目,不仅在项目设立、招标的程序上应符合学术规范,在研究与撰著进程中也应具备切实的监督、问责制度,使研究成果经得起史学界的评头品足和社会各界认可,达到预期的学术水平。如果官方确立的史学项目在程序上公正、公开、符合规范,政府部门投资而产生的史学作品在学术上过硬,成为史学成就的时代前锋,那么,史学界清正学风的形成与21世纪中国历史学的健康发展,就能够获得充分的保证。因此,史学事业上的官方行为,至今仍然具有主导作用,所关甚巨,不可轻忽。 总之,中国官方史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深厚的文化积淀,曾经是造就中国史学兴盛发达的重要原因。经过近代以来的社会变动,官方史学的因素并未消逝,而是以新的形式继续发挥着作用,这对新史学的发展是一个有利的因素。但新的时代也提出了新的问题,即在没有君主专制条件下的干预、督察和管理,不能组织古代那样由官员构成的史馆,官方投资的史学事业应如何运行、如何获得无愧于时代、禁得起历史考验的学术成就?归结为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就是如何使中国当代史学新机制更加完善化。这需要学术界与所有关注者予以认真思考和讨论。 原文参考文献: [1] 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 荀悦集[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4] 周一良。魏收之史学[J].燕京学报,1935(18)。 [5] 宋敏求。唐大诏令集[Z].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 [6] 国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4. [7] 王钦若,杨亿,等。册府元龟[Z].北京:中华书局,1960. [8] 萧子显。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9] 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0] 班固。汉书[M].北京: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62. [11] 萧统。文选[C].北京:中华书局,1977. [12] 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3] 清圣祖实录[Z].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 [14] 四库全书总目[Z].北京:中华书局,1981. [15] 朱师辙。清史述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 [16] 孙卫国。略述美国史学评论与总结机制[J].南开学报,2004(2)。 [17] 杨椿。孟邻堂文钞[M].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刻本。 [18] 刘知幾。史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9] (光绪)大清会典事例[Z].清光绪朝内府刻本。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