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罗振玉谢世后,遗下自撰学术论著130余种,整理校勘印布的各类文物资料600余种, 门人山阳周作民(维新)出资,刊行了罗氏子孙编刊的罗氏遗稿《贞松老人遗稿(甲集)》 八种(1941年),继由其第五子罗福颐节衣缩食而在沈阳刊印了《贞松老人遗稿(乙集)》 五种(1943年)和《贞松老人遗稿(丙集)》两种。至70年代,台湾文华和大通两家出版公 司合刊影印了《罗雪堂先生全集》,计7编140册,实为煌煌一巨编。直到90年代,天津 古籍书店又开始重印罗氏原刊的《殷墟书契前编》、《殷墟书契后编》、《殷墟书契菁 华》和《殷墟书契续编》。各附释文以便读者,虽至今仅有《前编》已问世,其他或有 望继续刊行。 罗振玉身后,记述其生平,研究其思想,承继其学术,整理其著作方面,成绩最大的 首推罗继祖教授。他辑述的《永丰乡人行人录(罗振玉年谱)》(1980年由江苏人民出版 社出版,继由台湾行素堂发行中文繁体字版,又由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出日本版)是第 一部罗氏年谱,被著名文献学家张舜徽评为“叙事缜密,无溢美,无浮词,可信可传” 。他撰写的《庭闻忆略--回忆祖父罗振玉的一生》(1987年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被 扬州师范学院谭佛雏教授评为“事得其真,议得其平,而文笔亲切洒落,不蔓不枝,故 每章读之,惟恐其速尽”。他主编的《王国维之死》(1995年由台湾祺龄出版社出中文 繁体字版,1999年由广东教育出版社出中文简体字版)和最近定稿的《涉世琐记》(初稿 载《长春文史资料》1993年第1辑,增补定稿单行本尚待出版)中也有大量关涉其祖父生 平的记述和评论。至于他回忆、研究与评价先祖之生平、思想、学术的文章,已发表了 数十篇,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由于罗继祖教授自幼即成长在祖父母膝下,在学 术和思想上深受其祖父影响,数十年共同生活,因而他对祖父的经历、性情、思想和学 术的理解,是任何人都无可代替的。他也感到自己有责任帮助世人客观认识其先祖的本 来面目。但他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仅从未对祖父晚年那段悲剧历史曲予回护,而且 对不为外人所知悉的祖父性情上的弱点也并不讳言。同时,对离开事实的诬论也毫不客 气地予以驳斥。他把祖父的生平和事业作为自己研究领域内的课题之一,其出发点不是 别的,而在于弘扬祖国的辉煌的传统文化。 在著作整理方面,罗继祖教授主编的《雪堂学术论著集》正在陆续印制中。该书收罗 振玉学术论著103种,分10集(11册)出版,内容分甲骨、金石、汉简、石经、字书、校 勘、辑佚、目录、补史、传记、文集编定、年谱撰述等,对旧刻之遗漏、舛讹一一补正 ,且加校记、审改后记,将是一部能够体现罗氏著述水平的最好的文集。为了补齐台湾 版《罗雪堂先生全集》遗漏的33种,他还依台版选书标准主持编定了《罗雪堂先生全集 补编》,可臻全璧。目前,罗继祖教授正在主持《罗雪堂家书暨其他遗札》的整理和校 注,此项完成后,罗继祖教授还拟编《雪堂文选》,专收罗氏一生最富代表性和最有影 响力的单篇文章。 概而括之,罗振玉确是中国近代史上,特别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位很有影响的人物。他 在晚清官场上地位并不显赫,但在农业和教育等实务方面却做了一些有益于社会的工作 。清朝灭亡后,他的思想和行动就背离了社会发展的方向,由逃避现实到为清朝复辟服 务,为退位的清朝皇帝溥仪及其政治集团效力,以至最后落入日本军阀的圈套,并参加 了依附于日本侵略者的伪满傀儡政权。对此,不论其初衷如何也不论其社会实践如何, 都是不能谅解的。不过,我们深入地研究和评价历史时,还是要从具体问题入手,不能 一律否定而不加区别。如伪满的“监察院”和“国务院”不大一样,郑孝胥领衔的“国 务院”完全听日本人指挥,这有郑氏日记为证,而罗振玉领衔的“监察院”多少有自己 的语言,不能同论。对此,也有罗氏的《辽海焚余稿》(油印本)为证。至于谈到中国传 统文化的保存、整理、传布与研究,则罗氏却是有大功劳的人,是会永载史册的。 我认为罗、郑两人的异同,源于心术。就以愿当遗老与不愿当遗老来说,也有真与伪 之别。郑是不愿当遗老的,曾有诗云:“自窜岂甘作遗老”。罗封建意识太浓,一味忠 君尊上,初期还想在农学和办新教育上显显身手,一碰到革命便大惊失色,退缩到维护 皇权上去,无怪乎最后误上贼船而下不来,以致演成终身悲剧。郑是名士派,别看他新 头衔挂上一大摞,其实都是假的,名和利是一对孪生子,故见利必趋。郑本有“用客卿 ”和“共管”的怪论,所以一见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往,先抓到官印在手,和溥仪成了一 对傀儡君臣。他的手法再高明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结果得了一脚踢开的下场,死 得还不清不白。 原文参考文献: [1]罗振玉:《集蓼编》,贞松老人遗稿甲集之一,线装本,1941年版。 [2]罗振玉:《辽海焚余稿》,线装本,1941年版(油印本)。 [3]甘孺辑述:《永丰乡人行年录》,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4]长春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编:《海角濡樽集》,《长春文史资料》1993年第1辑。 [5]王庆祥:《庭闻忆略·导言》,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 [6]董作宾:《罗雪堂先生传略》,载《罗雪堂先生全集》,台湾台北文华、大通两出 版公司出版。 [7]杨直民:《中国传统农学与实验农学的重要交汇》,载《农业考古》1984年第1期 。 [8]谢贵安:《试论<殷墟书契考释>的方法和价值》,载《历史文献研究》第6辑。 [9]武禧:《刘鹗与罗振玉》,载《淮安文史资料》第6辑,1988年出版。 [10]王汉义:《近代金石考古家罗振玉》,载《淮安文史资料》,第6辑,1988年版。 [11]邓文宽:《敦煌学的早期开拓者--罗振玉》,载《文物天地》,1990年第4期。 [12]刘蕙荪:《本世纪前期日本京都在中日文化交流方面所起的作用》,中国中日关 系史研究会第一届学术年会论文,1985年打字稿。 [13]蔡萍:《罗振玉传古之功述论》,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6年5月油印本。 [14]罗继祖:《罗振玉研究三题》,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6年第5期。 [15]罗继祖:《我的学术思想形成的前前后后》,载《我的学术思想》,吉林大学出 版社1996年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