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苏联先后与德国签订了两个重要条约:一是1918年签订的布列斯特和约,这是列宁为后来革命者树立的革命妥协的典范,另一个是1939年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以下简称苏德条约)。笔者拟用历史比较方法把布列斯特和约与苏德条约作一粗略的比较。这两个条约既有不同地方,又有某些相同之处。弄清其异同,对我们进一步理解革命妥协这个重要策略在革命斗争中的重大作用,对苏德条约的研究,可能有所补益。 一、两个条约签订前的历史背景大致是相似的 十月革命胜利后,帝国主义与苏联的矛盾成为世界上另一个主要矛盾。一战后到二战前国际关系中几乎每一件大事都渗透了这个矛盾和斗争。帝国主义国家始终把苏联视为洪水猛兽,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进行封锁和进攻。他们所制定的政策和签订的条约大多针对着他们的共同敌人--苏联。这是布列斯特和约和苏德条约签订前历史背景的相似点。 一战后,战胜国召开巴黎和会,一方面是分割战败国的财产和殖民地,另一方面是企图把苏联扼杀在摇篮中,正如列宁所说:“从前帝国主义者互相厮杀。现在英法美集团打败了另一个集团,他们认为主要的任务是消灭世界布尔维克主义,摧毁它的主要支部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①帝国主义策划的军事干涉失败后,转而采取在政治上、经济上向苏联进攻的策略。1922年1月热那亚会议上, 帝国主义国家推行了在经济上奴役苏联的方针,提出偿还沙皇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借的一切债务,把收归国有的外国企业还给本人,遭到苏联拒绝。道威斯计划也妄想把苏联变成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支配的农业国。 当德国军国主义复活时,英法美企图祸水东引,这是众所周知的。英法美等帝国主义由其本性决定,他们对世界人民的共同敌人--法西斯主义姑息纵容,推行绥靖政策,企图祸水引东。1937年11月,张伯伦派枢密院长哈里法克斯到柏林,恭维德国是“西方反布尔什维克的屏障”,表示“英国不认为必须在任何情况下都维持现状,我们承认必须设想一种调整……”意在东欧满足德国的领土要求,鼓励德国东进。慕尼黑阴谋是英法绥靖政策的顶点。斯大林指出英法的目的是让德国和苏联“互相消弱,互相消耗,然后,当它们相当疲惫时,自己就以充沛的力量出台活动,迫使那些精疲力尽的交战国接受自己的条件。真是价廉物美呵!”② 1939月初,世界局势十分紧张,战争的危险越加严重,为了制止法西斯的侵略,苏联政府一再建议与英法等国采取联合行动,但是英法政府一直置之不理。当三月十五日德军长驱直入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受到威胁后,张伯伦迫于国内压力表示与苏谈判,然而谈判只是作为压德国让步的外交手腕并非有诚意。英法苏三国关于互助反侵略的谈判于1939年4月15日开始到8月止,谈判中英法一再制造障碍。 在与苏联谈判同时,英国竟同德国一直进行秘密谈判。英国表示如果签订英德互不侵犯条约,英国可以放弃给予波兰的保障,立刻停止与苏联关于互助公约和军事协定的谈判。英国历史学家伊恩·格雷说:“他是在怂恿德国人东进,让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相残杀,而英国却坐享和平。”③苏联为争取同英法结成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制止法西斯侵略,谈判中始终以极大耐心、让步来争取他们共同抗击法西斯。但是,英法政府百般阻挠和破坏,使莫斯科谈判在实际上陷入停顿。一系列事实证明了英法在当时情况下不可能改变绥靖政策,没有诚意与苏联结成反法西斯战线,苏联与英法联盟这条道路已被英法堵死。 二战前夕,摆在苏联面前有两条道路,一是与英法联盟制止战争,二是与德国订约,争取时间,以便作好对德战争的准备。第一条路由于英法的绥靖政策决定已经不可能实现,苏联在战争危机迫在眼前的情况下,被迫采取了第二条路,这是苏德条约签订的最重要的历史条件。此外,在军事上苏联面临着东西两个战场问题:西面是德国,东面是日本,而最大、最危险的敌人是西方的德国。 以上事实说明,尽管苏德条约与布列斯特和约时间上相差20年,但都是处于帝国主义时代,面临着帝国主义两个集团的包围中。一战后的国际政治形势总趋势是一样的,帝国主义把苏联视为敌人,企图使用各种方式消灭之;而苏联为了保卫社会主义,在帝国主义的两面夹攻和逼迫下,被迫采取了一条临时性政策。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