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不错,在苏维埃政权的历史上确实有过同德国签订屈辱的布列斯特和约的先例,斯大林可以不用担心犯“投降主义”错误的指责。列宁可以这样做,列宁的学生斯大林为什么不可以呢?斯大林可以理直气壮地把苏联的领土割让给德国,换取“喘息时机”。 不过列宁当年的布列斯特和约同斯大林要签订的“和约”有根本的不同。1918年春列宁不得不与德国签订屈辱的和约,因为苏维埃政权建立才几个月,从沙皇和临时政府那里接受过来的军队由于长年战争已经疲惫不堪,毫无斗志,丧失战斗力,国内物资特别是粮食严重缺乏,广大群众迫切要求退出战争。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以空间换时间,为苏维埃政权赢得喘息时机,以求东山再起,否则苏维埃政权就有覆没的危险。而在1941年,苏维埃政权已经存在20多年,斯大林直接执掌政权也有十来年了,苏联号称完成了工业化,是个工业强国,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同1918年的状态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这时候同德国“媾和”是不能同布列斯特和约相提并论的。倒是保加利亚的那位大使看得清楚,即使退到乌拉尔苏联也必然胜利。1918年签订和约的目的是退出帝国主义战争,苏维埃政权并没有和德奥同盟国结盟去反对协约国。而斯大林不仅打算同德国媾和,而且还许诺同德国结盟,建立反英美的联合战线,向英美宣战。两者的性质全然不同。并且有迹象表明,在谈判中中国(“中华文明”)很可能成为交易的一个筹码。 同法西斯德国联盟,共同进攻西方国家?这种“曲线救国”,“曲线反法西斯”路线可行吗?连卡尔波夫在评价斯大林这一行动时也说:“国际主义者斯大林同意勾结法西斯分子反对盟国,这种无原则的态度当然有待商榷。但他认为,这个想法本身只是一种战术步骤,为的是赢得时间。现在要拯救国家不被侵略。两年之间,世事变化无穷,会有机会跟盟国作出解释的,不会进行针对盟国的战斗行动。”[15] 这种辩解显然是缺乏说服力的。如果“媾和”或者“投降”成功,与法西斯德国结盟,并肩作战,那么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日,苏联难免要站在耻辱的被审判席上。 值得庆幸的是“媾和”或者“投降”没有成为事实。 【参考文献】 [1] 新华网,2004.8.25 [2] 沃尔科戈诺夫。胜利与悲剧。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2卷):176-177 [3] 战争前夕和初期。文献资料。列宁格勒1991:40、371.转译自网上资料SEMA.RU>XPOHOC>БИОГРАФИИ>ЖА> [4][6] 弗·卡尔波夫。斯大林大元帅。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5:395-399、263 [5][9][11][13][14] 瓦列金·别列什科夫。斯大林私人翻译回忆录。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315-317、313-314、6、7、10。 [7][8][10][15] 弗·卡尔波夫。斯大林大元帅。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5:303-304、371、304-305、395-399 [12] 斯大林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290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