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寿彝先生在中国史学史领域的卓识,还反映在他关于史学同经学、子学之关系的认 识,关于对史学史之古今论述的重视,关于中国史学史分期的标准和原则等,这里就不 一一论述了。 提出了关于中国历史分期的新认识。这在《中国通史纲要》一书反映得尤为清晰。本 书原是写给外国读者阅读的。但是,作者通过这部书在探索中国历史的进程及其阶段性 特点方面,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可以认为是突破性的创获。如对于中国历史划分阶段 的看法,白寿彝先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这不仅表现在对于纵的段落的划分,更重要的 是在对于每一段落的时代特点的把握。具体说来,白寿彝先生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阶 级关系的变化、阶级斗争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和中外关系的发展等五个方面的 因素,把中国封建社会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并以此论证每一个发展阶段上的不同的特 点;认为与此相适应的是地主阶级经历了由世家地主、门阀地主、品官地主到官绅地主 的变化;同样,农民阶级也相应地由编户农民、荫附农民转变为佃农;认为封建社会的 这一发展过程,在剥削关系上反映出国税和地祖由统一到分离的发展过程,而这个发展 过程同地主阶级的变化、农民阶级的变化、农民起义口号的变化、封建国家经济政策的 变化等等,是一致的;认为民族杂居地区和广大边区的封建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作用重 大,也具有划分历史阶段的意义。白寿彝先生的这些精辟的见解,或发前人之所未发, 或推进了前人的见解,显示了他对于中国通史之研究和撰述的全局的器识与创新的精神 。 提出并论述了关于中国历史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这在《中国通史》第一卷中集中地 反映出来。作为多卷本《中国通史》的导论,它的基本宗旨是: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 ,结合中国历史发展的史实,一是阐述如何认识中国历史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二是阐 述《中国通史》在历史编纂上的理论依据和基本要求,三是阐述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 关系。这些阐述,填补了历史理论研究与中国历史研究这两个方面的一些空白,有突出 的理论创新意义,如: --关于中国历史上的统一问题,认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逐渐形成起来的。提出 了统一的四个类型的论点,即单一民族内部的统一,区域性多民族的统一,全国性多民 族的统一和社会主义的全国性多民族的统一。 --关于历史分期,认为:分期问题的讨论不要局限于中原,要努力在全国范围内考 察,应当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的状态上掌握一个时期的整体性。提出了封建社会可以分 为四个时期的见解,而分期的标准,应当考察生产力的发展、地主阶级身份的变化、农 民阶级身份的变化、民族地区和广大边区的发展变化、中外关系的变化等综合考察的标 准。 --关于地理条件与历史发展:厘清了地理条件决定论和承认地理条件对历史发展有 重大影响二者之间的界限,提出了中国地理条件的特点及其与中国历史发展的关系的理 论认识,即地理条件的复杂性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地理条件之局部的独立性和整体 的统一性及其与历史上政治统治的关系,地理条件与民族、民族关系,地理条件的变化 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关于生产者,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突出了直接生产者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 作用,提出了中国历史上的直接生产者在不同时代的不同特点;把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 的一个方面看待,把科学技术和生产力问题作为中国历史之基本理论看待。 --关于生产关系、阶级结构:提出了封建社会中多种生产关系的并存、封建社会阶 级结构的等级以及地主阶级在封建社会的社会矛盾中之居于主要的矛盾方面的论点,并 把世家地主、门阀地主、品官地主、官绅地主视为封建社会中地主阶级变化的四个阶段 。 --关于国家职能:全面阐述了国家职能,即国家不仅具有统治职能,还具有社会职 能,认为简单地把剥削阶级掌权的国家看成是一无所取,是不符合历史情况的。 --关于中国通史编纂的形式:提出了新综合体的理论和框架,阐明了《中国通史》 以序说、综述、典志、传记四部分结合而成的基本内容和主要优点,为中国通史编纂开 创了一种新的形式。 --关于中国与世界;阐述了中国历史发展之连续性的两个主要方面:一是中国作为 一个政治实体在其发展过程中未曾为外来因素所中断,二是中国文明在文化发展上也未 曾有断裂现象,同时阐述了中国史在世界史中的重要性。 以上这几个方面,都显示出了本书的理论创新。 白先生在史学上的卓识,远不止于这里所列举的。这里仅就民族史、史学史、中国通 史方面略举数例,概而言之。但仅此而论,我们确可窥见这位博洽、专精、卓识的史学 家的器局和风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