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略论汉以前的史学(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学术研究》 刘斯翰 参加讨论

《国语》,其体盖源自“左史记言”。三代之制,凡有关国家重大举措的议论,史官 皆笔之于简策。后来,便有选择前人名言,编辑成书,用以教育后来的做法,人们称此 类书为“语”。在《国语·楚语》中记载申叔时谈论太子教育,便说到:“教之《语》 ,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务用明德于民也。”在上古,“语”体的书大约也经历了一个 发展过程,因此便有各种出于不同目的而编撰的“语”书。左氏的《国语》也是其中一 种,它是根据左氏的新史学精神而编撰的。司马迁显然十分推重《国语》,他在《太史 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中一再提到“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把《国语》和《周 易》、《春秋》、《诗》《骚》并称。这很不寻常。对于《国语》作具体评说,今可见 者,最早是三国吴韦昭,韦氏《国语解叙》云:“采录前世穆王以来,下讫鲁悼智伯之 诛,邦国成败嘉言善语,阴阳律吕、天时人事逆顺之数,以为《国语》。其文不主于经 ,故号曰‘外传’。所以包罗天地,探测祸福,发起幽微,章表善恶者,昭然甚明。实 与经艺并陈,非特诸子之伦也。”韦氏之注,既因采前贤,其说亦应有所继承,可以视 为汉魏学人对《国语》的一般看法。韦氏指出《国语》“包罗天地”云云,其中就包含 了“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的意思。后来,随着《史记》、《汉书》所开拓的新著述传 统跃居主流,以编录旧文著书的旧传统被舍弃,《国语》作为史著的地位日益旁落,韦 昭已不认为它是史著,这样说,并非凭空构想,是对《国语》的整体观察分析所得来的 。
    第一,《国语》中选辑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语”录。左氏的选 择自然不是随意的,而具有以历史眼光统观春秋时代全局的用意在焉。这八国中,周、 鲁是周王制即“王政”的代表,其余六国,除郑外,齐、晋、楚、吴、越皆尝主盟中国 ,属于春秋“霸政”的代表。
    第二,通观“周语”、“鲁语”,其中述周之旧制,以及春秋战国间周制之被破坏, 成为主要内容。通观“齐语”、“晋语”,前者详于制度,后者详于史事。通过述齐国 的制度以见春秋诸侯之新政--霸政,通过记晋国的史事,以见春秋霸政下周王制之瓦 解过程。通观“楚语”、“吴语”、“越语”,三国在当时中原诸邦视之为蛮夷,与齐 、晋之霸不可等量齐观,三国亦自称王,示异于周,然所录“语”却有明显区别,其中 “楚语”以述楚君臣用周礼为纪纲,而吴、越则尚诈力、阴谋,与楚不同。
    第三,郑非霸国,“郑语”亦不述及郑国史事,却收录了郑桓公为周司徒时与周太史 史伯的谈话。其中颇有借以揭橥“原始察终,见盛观衰”宗旨的意味,已如前述,是十 分值得注意的。
    第四,结合“郑语”中对晋楚二国的专门议论,和“晋语”、“楚语”的内容,似乎 可以见到,左氏是有意将晋作为周王族的代表(晋国本为武王之后,属于宗亲之国),详 述其弃“礼乐仁义”而用诈力,以见周王朝衰败不可逆挽的历史必然。而通过记述属于 荆蛮的楚君臣,却能用周礼为纪纲,传达了史家将上继周王朝,恢复政治文明的希望寄 托于楚国的思想。
    总之,《国语》全书自周至越,既写了周之衰、礼乐之坏,又写出春秋时期政治制度 和政治势力自中原向东南转移之变局:由齐而晋而东南(楚、吴、越),霸主代兴;由齐 管仲之军国改制,至越范蠡之军事阴谋,中国政治舞台上的“游戏规则”--礼乐之制 扫地尽矣,春秋亦由是而渐入战国。
    孔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论语·雍也》)将恢复周王制的希望 寄托于齐、鲁二国,左丘明则不同。但说到复辟周礼乐文明的梦想,两人却是共同的。 孔子修《春秋》,贯彻了他不语神怪的理性主义精神。左丘明无疑受到孔子这一思想的 影响,从《左传》之好语神怪到《国语》之不语神怪,可以证实。左氏对“原始察终, 见盛观衰”的史学传统的变革,就是舍弃了旧史家的神秘主义,贯彻了尊重实践经验的 历史主义,通过整理旧文撰著历史以见天下大势,乃至能够超越史家自身政治理想的局 限。这正是由左氏改造创发的、与孔子《春秋》的“史以载道”不同的又一种新的史学 精神。
    七、战国之史学
    左氏之后,进入了一个“载之空言”的子学时代。诸子百家之学纷起争鸣,而“见之 行事”的史学却似乎归于沉寂了。自孔子作《春秋》、左丘明著《国语》之后,未闻有 以史鸣者。或许,孔、左本是春秋时期史学繁兴的一个结果,一个光辉的结束吧?司马 迁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中曾经谈到在战国时期继《春秋》而作的若干情况:
    铎椒为楚威王傅,为王不能尽观春秋,采取成败,卒四十章,为《铎氏微》。赵孝成 王时,其相虞卿上采《春秋》,下观近势,亦著八篇,为《虞氏春秋》。吕不韦者,秦 庄襄王相,亦上观尚古,删拾《春秋》,集六国时事,……为《吕氏春秋》。及如荀卿 、孟子、公孙固、韩非之徒,各往往捃摭《春秋》之文以著书,不可胜纪。
    由此可以看到,以《春秋》作发端,在战国逐渐开辟为一种借史事发挥思想观点的著 作风气。受《国语》影响的著作,其可见者则有《战国策》和《晏子春秋》。《战国策 》本非一书,乃是由汉刘向据若干纵横家书整理合成,刘向在《战国策书录》中说:“ 所校中战国策书,中书馀卷,错乱相杂莒。又有国别者八篇,少不足。臣向因国别者略 以时次之,分别不以序者以相补。除复重,得三十三篇。……中书本号,或曰国策,或 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或曰修书。臣向以为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 ,为之策谋,宜为战国策。”可以知道它的基础,是以游说为目的而编撰的“语”书。 《晏子春秋》据刘向《书录》称为《晏子》,(注:姚际恒《古今伪书考》云:“陈直 斋曰:汉志八篇,但曰晏子。隋唐七卷,始号晏子春秋。”)视同子书,但其体裁则属 于“语”,当是后人因齐史官所记言,并当时有关晏子言行的传说,编撰而成。这两书 虽然都出在《国语》之后,却可使我们窥见《国语》之前“语”书的形迹。当然,它们 在史学上的地位也就无法与《国语》相比了。
    此外,出自战国的史书还有《竹书纪年》,《纪年》上起三代,自平王东迁以后则用 晋为纪,以后又用魏为纪,体裁类似《春秋》,当是晋国、魏国的史书,其沿袭自周史 之制,因而也就难有新意。
    据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大烧六国史书,并且十分彻底,连司马迁都无法得复见其貌 。不过,既然他说“(各国)史记独藏周室”,可以想见其体制与《春秋》相同,虽然其 精神与孔子不同,我们今天仍得从侥幸保存的史籍如《竹书纪年》窥见之。然则,我们 做出“史学至春秋而兴,至孔、左而极,及战国而衰”那样的结论,就不是纯然主观推 测的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