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出土简帛资料所见出行巫术浅析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江汉论坛》 吕亚虎 参加讨论

在古代交通不发达,而人类抗拒自然界突发事件的能力又有限的情况下,古人对于走出自己熟悉的空间而进入另一陌生的地域总是怀有很深的恐惧感,正如弗雷泽所说:“原始未开化人踏上陌生国土时,感到自己正走进魔地,(需要)采取步骤防卫来往魔鬼及当地居民实行魔术的侵害。”①这种巫术心理,对于中国早期先民来讲,自然也不例外。江绍原就曾指出:“古中国人把无论远近的出行认为是一桩不寻常的事”,对于古人来说,那陌生的远方“不但是必有危险,这些危险而且是更不知,更不可知,更难预料,更难解除的。”②因此,为了出行的顺利,古人不但在行前要选择最利于出行的吉日,而且常借助某些巫术的手段来确保出行的顺利。
    一、出土秦简资料所见出行前的除道巫术
    选择利于出行的吉日,这是早期先民的普遍心理。但为确保行途的顺利和安全,出行者在出发前尚须举行出邦门的除道仪式,类似资料见于出土秦简者,主要有以下三条:
    (1)天水放马滩秦简《日书》:“禹须叟叟叟行得择日出邑门禹步三向北斗质画地视之曰禹有直五横今利行行毋咎为禹前除得。”③
    (2)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诘咎”篇:“行到邦门困(阃),禹步三,勉壹步,謼(呼):‘皋,敢告曰:某行毋(无)咎,先为禹除道。’即五画地,掓其画中央土一一一背而怀之一一二背。”④
    (3)睡虎地秦简《日书》乙种:“【出】邦门,可一○二叁行一○三叁禹符,左行,置,右环(还),曰□□一○四叁□□右环(还),曰:行邦一○五叁令行。投符地,禹步三,曰:皋一○六叁,敢告符,上车毋顾,上一○七贰。”⑤
    天水放马滩秦简《日书》此条有关出行仪式的简文分别书写在第66、67号简文的下端,比较零散难读,何双全先生曾将其与第42号简的内容合在一起缀释如下:
    禹须叟行日42禹须叟行,得。择日出邑门。禹步。三向北斗,质画66地视之。曰禹有直五横,今利行,行毋为,禹前除,得67。⑥
    因此批资料尚未公布,无法看到原图版。所以,何先生的缀释,正确与否,尚无法判断。但仅就其句读上讲,显然有许多不合理处,如其“禹步。三向北斗,质画地视之”一句,当断为“禹步三,向北斗质画地,视之”,“今利行,行毋为,禹前除”一句,当断为“今利行,行毋咎,为禹前除”,这样处理,相对来说,应更合理一些。余欣则结合敦煌文献资料,将该段简文前部分“禹须叟叟叟行,得”删掉,而将“禹有直五横”补为“禹有直五横〔六〕”,并重加句读如下:
    择日出邑门,禹步三,向北斗,质画地,视之,曰:“禹有直五横[六],今利行,行毋咎,为禹前除。”得。⑦
    余欣的整理虽仍属于理校,但与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所载出行巫术仪式则更接近,也更似合理。
    以上三条资料中,涉及为出行而举行除道仪式的地点,简文分别提及“邑门”、“邦门阃”及“邦门”。“邑”一般指国中之居民聚居点而言。邑的规模有大小之分,《周礼·司徒》:“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这是指一般的邑而言。如有宗庙之主的“邑”,则可称“都”,如《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即云:“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邦”指国家而言。《周礼·冢宰》载太宰之职云:“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郑注:“大曰邦,小曰国。邦之所居亦曰国。”《仪礼·觐礼》:“同姓大国,则曰‘伯父’;其异姓,则曰‘伯舅’。”同姓小邦,则曰‘叔父’;其异姓小邦,则曰‘叔舅’。”贾公彦疏曰:“彼经或邦国连言,或单言国。则邦国连言据诸侯,单言国据王。以邦在国上,故云大曰邦,小曰国。唯王建国是邦之所居,亦曰国。彼对文则例,散文则通。故此大国言国,小国言邦也。”⑧“阃”,《仪礼·士冠礼》:“布席于门中,闑西阈外,西画。”郑注:“闑,门橛。阈,阃也。古文闑为槷,阈为蹙。”贾公彦疏:“云‘闑,门橛’者,闑,一名橛也。云‘阈,阃也’者,《曲礼》云‘外言不入于阃’,阃,门限,与阈为一也。”⑨是以秦简整理小组注“阃”云:“直竖于门中的门限。”⑩由上分析可知,邦、邑虽有空间地域上的大小和行政上的统属之别,但“邦门阃”与“邑门”都是指城廓门,二者并无实质性的区别(11)。在古代民众的生活中,门“不仅被看作内与外的界隔、人与鬼的界隔、正与邪的界隔、善与恶的界隔、同时又是阳界与阴界、现世与往世的界隔。”(12)因此,当人们从一个自己熟悉的空间世界进入一个自己不熟悉或完全陌生的空间时,选择临界点--邦门(或邑门)作为举行趋吉避凶并加强其出行安全性仪式的场所,这是有其深刻蕴意的。
    出行者在走出城门时举行的除道活动中,都有行“禹步”的仪式。“禹步”是早期巫者所创法步。在出土简帛资料中,“禹步”被广泛地运用于出行、疗疾、导引养生以及祭祀先农等活动中(13),后世则在辟兵、隐身等巫术仪式中也有用及,是以《抱朴子·登涉》云:“凡作天下百术,皆宜知禹步。”《云笈七籤·洞神八帝元变经·禹步至灵》也说“禹步”乃是“召役神灵之行步,以为万术之根源,玄机之要旨”也。出行者在出行前的除道仪式中,脚踩“禹步”以召役神灵,从而求其庇佑,这自然也是出行除道仪式中不可或缺的程序。此外,在上引资料中,第(1)条和第(2)条所载禁咒辞还提及“为禹前除”或“先为禹除道”,并且伴随咒辞尚有画地的仪式。胡文辉将秦简《日书·出邦门》的资料与帛书《太一出行图》作了对比研究后指出,《太一出行图》中的“禹先行”相当于《出邦门》中的“先为禹除道”(睡甲)、“为禹前除”(放甲),其中“为”似可解作“作”,“除道”、“前除”当时指作为先锋开路,所以,“禹先行”和“先为禹除道”、“为禹前除”的意思都是指出行时先让“禹”开路保平安(14)。刘增贵也认为,从“禹步”到祝词,行者将自身模拟为禹,以便役使鬼神,为其清除出行途中的险害(15)。上述解释,比之有的学者将“禹先行”解作“鹭羽”(旗帜)(16)的说法更为合理,也更具启发性。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为禹前除道”、“为禹前除”和帛书《太一出行图》中的“禹先行”并非是说让“禹”开路保平安,也并非是出行者将自身模拟为禹,而是出行者假禹神之名来为自己除道。“为”应解做“充当”、“担任”等义。“为禹前除”、“先为禹除道”的意思是说,施术者在此除道仪式中充当的是为禹神出行的开路先锋。也就是说,出行者现在所举行的仪式,表面上是为禹神出行所进行的,但它实际上是施术者借为禹神开路之名,来为自身驱除出行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邪魅精怪而举行的。因此,“为禹前除”或“先为禹除道”等只不过是施术者用来为自己谋求出行顺利的借口而已。另外,在第(3)条资料中,还提到使用“禹符”,出行者在“左行”、“右还”后有投“禹符”于地的仪式。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中也载有烧符成灰并投入羊肉汤中来洗浴患“蛊疾”者的巫方(17),说明巫术活动中用符的历史至少可以溯及到战国时期。姚周辉曾对“符”作了较深入的研究,他将“符”的形式归纳为:文字符、图画符、非文非图的图案符以及文字与图画、文字与图案相结合之符等(18)。由于资料有限,我们已很难弄清楚这里的“禹符”具体是属于那种类型的符。但称其为“禹符”,显与早期先民对大禹的崇拜信仰有关。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