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东亚诗学与文化互读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9年10月24-25日在天津市举行,由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天津师范大学国际中国文学研究中心举办。本文系提交会议的学术论文,原文题目《内藤湖南的中国史学史研究——读中文版〈中国史学史〉的一点感想》。 ②关于内藤湖南及其相关研究,大抵有严绍璗《日本中国学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内藤湖南与内藤史学”、李庆《日本汉学史:起源和确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内藤湖南”、刘正《海外汉学研究——汉学在20世纪东西方各国研究和发展的历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内藤湖南和《支那史学史》”、钱婉约《内藤湖南研究》(中华书局,2004年)、张广达《史家、史学与现代学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内藤湖南的唐宋变革说及其影响”、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旧学新知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有钱华《〈燕山楚水〉:内藤湖南眼中的文化中国与现实中国》、王晓平《日本中国学述闻》(中华书局,2008年)等。此外,美国学者有傅佛果(Joshua A.Fogel)《政治与汉学:内藤湖南(1866-1934)》(Politics and Sinology:The Case of Naitō Konan(1866-1934)(哈佛大学出版社,1984年)等。 ③《诸蕃志》是柔克义与夏德共同翻译的一部中国著作。这是一部关于12世纪至13世纪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商业交往的著作。1911年首次出版于圣彼得堡,1914年东京即再版。1966年阿姆斯特丹东方出版社再版此书。1966年再版本没有做任何变动。柔克义还曾翻译过《岛夷志略》,他所撰写的《十四世纪中国与南洋群岛及印度洋诸港往来贸易考》,将其中的一半以上译成英文并加考释。 ④《中国和日本的历史学家》(Historian of China and Janpan),1961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主编是比斯利(W.G.Beasley)和浦立本(E.G.Pulleyblank)。这本集子收集了对中国和日本的史学研究的论文数十篇。戴密微(Paul Demieville)《章学诚与他的历史编纂学》是其中的一篇。 ⑤倪德卫(David S.Nivison)的《章学诚之生平和思想,1738-1801》(1966),已经翻译成中文,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⑥卫聚贤《中国史学史》有铅印本2种,即持志书院1932年的刊本、暨南大学1933年的刊本。此外还有陆懋德《中国史学史》(北京师范大学铅印本)、蒙文通《中国史学史》(四川大学铅印本)、朱谦之《中国史学之阶段的发展》(《现代史学》第2卷第1、2期,1934年)等。 ⑦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宁泊《史学史的今与昔—访杨翼骥先生》(《史学史研究》1994年第4期)、俞旦初《爱国主义与中国近代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瞿林东《中国史学史:20世纪的发展道路》(《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2期)、牛润珍《20世纪中国史学史著作述评》(《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年8期)、周文玖《论中国史学史学科的产生》(《史学月刊》2002年第8期)等学术论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