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对《十批判书》的评论与争议之回顾与认识(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学术研究》 张越 参加讨论

三、结语
    《十批判书》自其成书至今,肯定和褒扬之辞不绝于耳,批评和非难之声也没有停息。各种意见不仅出现于学术批评的范围之内,而且还见之于学术批评的范围之外。
    仅就学术批评范围内的意见而言,《十批判书》所取得的学术成就当实事求是地加以评价,所存在的不足与失误也无庸讳言。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拓荒之作,尚存在许多不足和缺陷,郭沫若自己认为:《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只是我研究中的初级阶段”,是“用科学的历史观点研究和解释历史”的“草创时期的东西”。[12](P1)在《十批判书》中,他对这些缺陷(主要是西周社会性质等问题)作了自我批判和纠正,继续实践着他所说的“我也正是想就中国的思想,中国的社会,中国的历史,来考验辩证唯物论”在中国的“适应度”的观点。[13](P312)这不仅表明《十批判书》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中国历史发展特点上较之《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更进了一步,而且充分反映了郭沫若并未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作教条化的公式,而是力图通过具体研究来检验它是否符合中国的历史实际的思想。以郭沫若为代表的老一辈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是最早考虑“适应度”问题的,也是最早试图努力解决这一问题的。《十批判书》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前有朱自清评价《十批判书》时就已经指出,“先得对古代的记录有一番辨析和整理的功夫,然后下手,才能有些把握,才不至于曲解,不至于公式化”,[4]最近仍有论者同样指出,“郭沫若研究先秦诸子的动因之一,就是批评学术界的‘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14]
    郭沫若对先秦学术思想及有关人物的评价有着自己的标准,“我的好恶的标准是什么呢?一句话归宗:人民本位!”[15](P3)《十批判书》中对孔子、墨子、韩非的评价,就是以“人民本位”为标准而作出的。然而,过分地强调用“人民本位”的标准来判断历史人物的“善”与“恶”,并以善恶、好坏来代替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有着一定的片面性,如果再联系到当时的时代背景,而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涉及于现实中,难免就会出现问题。郭沫若对秦始皇的评价就存在这个缺陷,《十批判书》在新中国建立前后的一些遭遇亦与此相关。秦始皇实现了中国的统一,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秦朝的政治经济制度为两千年的中国古代社会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如果离开了这些内容,看不到秦始皇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仅从他个人的品质、作风与行事等方面去否定他,把他那些有目共睹的业绩解释为幸运和偶然,这样的观点显然是站不住脚的。究其原因,这与更多地从善恶角度出发过分使用“人民本位”的标准而忽视了对历史作用的判断有关,与郭沫若的诗人性格及感性上对秦始皇的憎恶有关,与借秦始皇隐含对当时蒋介石法西斯统治的批判有关,与介入了当时反独裁、争民主的时代意识有关。对于这些不足和失误,郭沫若自己不是没有察觉到,他后来不断对自己的观点作出反思和纠正。20世纪50年代他提出:“今天我们对于秦始皇是应该有一个公平合理的批判的看法的,不可全面来否定,也不可全面来肯定”,[16](P164)“我认为历史上有不少人物是应该肯定的。但其中有些人还受到歪曲,应该替他们翻案。殷纣王、秦始皇和最近正在讨论的曹操,都是”。[17](P486)
    同样情况不仅表现在《十批判书》中,也曾经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存在的问题。《十批判书》的遭遇只是比较典型地反映了出来。由于成书之时即有着某些非学术因素的时代痕迹,日后便有继续受到非学术因素干扰的可能。具体说就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毛泽东的“《十批》不是好文章”这样曾经是一言九鼎的评价对《十批判书》和郭沫若产生的消极影响。同属学术批评范围之外的个案,就是所谓郭沫若抄袭钱穆之说。对于一部学术著作的评价,应该坚持历史主义的原则,实事求是地、全面地加以认识,不应该因为看到其中存在着某些不足和失误就以偏概全、全盘否定,也不应该因为政治领袖的个人意见而影响到学术研究意义上的甄别评判,更不应该因为某学术权威别有用心的一面之词而不假思索地去迎合和鼓噪。
    郭沫若对中国史学的贡献是一个事实,《十批判书》的学术成就和不足也是一个事实。我们既不应因其贡献和成就而讳言其缺点和不足,也不应因其存在缺点和不足,便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对《十批判书》如此,对郭沫若的其他著作如此,对属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其他著作也是如此。
    注释:
    ①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的《钱穆与中国文化》在收入《〈十批判书〉与〈先秦诸子系年〉互校记》一文时略有删削,见傅杰《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载《书屋》2000年第5期。
    ②如丁东《学术中不能承受之轻》、《逢场作戏的悲哀》,前文见《博览群书》1995年第12期,后文见《书屋》1996年第4期。
    ③如翟清福《〈十批判书〉真的抄袭了〈先秦诸子系年〉?》,《史学集刊》1996年第4期;方舟子《郭沫若抄袭钱穆了吗?》,《书屋》1999年第5期等。
    ④林甘泉《从〈十批判书〉看郭沫若的史学思想》,郭沫若故居、中国郭沫若研究会编《郭沫若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第198、195-196、201、212、213页。又,该文收入林甘泉著《林甘泉文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