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中国口述史学研究五题(五)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 林发钦 参加讨论

口述历史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澳门人的关注,不同的研究机构和研究者相继展开不同主题的口述历史计划,大力搜集和整理口述史料。回顾澳门口述史学的历程,了解世界其他地区口述历史的发展和当前做法,可为我们提供珍贵的参照,并促进澳门口述历史的完善发展。
    一、澳门口述历史研究的回顾
    具体考察澳门历史研究的情况,口述史料在许多领域可与文字史料互为印证,甚至补文字史料之不足。首先,澳门的民间传说和掌故流传下来的并不少,这些故事有些可能失之史实,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面貌,是澳门一种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要继续保存澳门的传说,并使之流传后世,必须对它们的载体--口述史料进行系统的搜集和整理。其次,澳门现代史最重要的史料实为口述史料而非文字史料。现今在世过70岁的澳门老人,经历了抗日战争、国共内战、新中国成立、“一二·三”事件、中葡谈判、澳门回归等重大历史事件,他们的集体回忆构成一幕幕最真实、生动的澳门现代历史图像。再次,在澳门风俗史、社会史、生活史、家庭史、土生族群、个人传记等专题研究中,离开了口述史料肯定无法做好。
    可喜的是,在澳门历史研究中,口述历史日渐受到重视,并已有机构和个人在这方面做出了尝试。
    2001年,澳门博物馆举办题为“抗战时期的澳门”的专题展览,主要透过访谈和图像,展示抗日战争期间澳门的城市概况、经济民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面貌。展览访问的对象包括马万祺、刘光普、李成俊、刘羡冰、柯正平、毕漪汶、杜岚、释机修大师、前主教林家骏、飞历奇(Dr.Henrique de Senna Fernandes)、高志慈(Mother Mary Goisis)等三十多位不同界别的社会人士,鲜活地重现了抗日期间澳门的社会生活。展览的内容还辑录成《抗战时期的澳门》[1]一书,成为澳门口述历史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2002年,澳门理工学院社会经济研究所提出《关于开展“澳门人口述历史”研究的初步设想》的计划书,拟分三个阶段,先后开展“抗战时期”、“关闸事件”、“博彩业的发展”、“澳门的过渡期”、“澳门特区政府的成立”等专题研究①。这是澳门首次有研究机构就澳门历史问题提出系统的口述历史研究方案,可惜的是,该计划后来没有落实。
    2005年,根据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的建议,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吴福成立“澳门文史资料工作计划有限公司”,制定“澳门文史数据工作计划”,开展澳门近代史、现代史资料的征集、整理、研究、编辑和出版工作。该计划的征集内容包括澳门社团发展、行业史、人物与家族、历史事件等四大主题,工作量大面广②。为循序渐进地开展有关工作,计划以“《澳门回归历程》征集计划”为先期方案,成立策划及采访小组,由林发钦任小组负责人,对亲身参与澳门回归工作的各界人士如马万祺、何鸿燊、李成俊等数十人展开采访,搜集有关澳门主权回归的各种史料。这是澳门至今一项最大型的口述历史研究计划,采访全程设有专业录音、录像,其阶段性成果已转录成文字,汇编成《澳门回归历程纪事》,分第一辑和第二辑两册公开出版③。
    2006年暑假,澳门历史教育学会与民政总署合作,联合主办“博物馆学生研究员”培训计划,公开招募40名大学生和高中学生,给予理论和实践培训,然后组织他们开展“澳门与茶”的大型研究计划④。这是一项文献搜索与口述访谈并重的研究,以澳门历史上出现过的著名茶楼、茶庄、茶社、茶商为研究对象,在中、葡、英多语文献检索的基础上,选取数十位关联人物进行详细访谈,重现小城的茶情往事。受过专业培训的40名“博物馆学生研究员”根据指引循序渐进地展开有关研究工作,其中文献搜集与分析工作已基本完成,目前正进行大规模的访谈活动,搜集口述史料。
    2006年初,澳门大学教育学院制定了“澳门教育人物志口述历史计划”,旨在采访澳门资深的教育工作者,以人物为中心,用口述历史的方法开展澳门教育史研究。该研究先以澳门的梁披云、杜岚、邝秉仁三位元老教育家为对象,一方面广为搜集他们的著作及相关的文献或影像数据,一方面针对其本人或家属亲友进行访谈。2007年1月,澳大教育学院在澳门大学国际图书馆举办题为“澳门教育史文献暨梁披云、杜岚、邝秉仁资料展”的展览,展出初步的研究成果,后来又出版《澳门教育史研究丛书》之一《澳门教育史论文集(第一辑)》[2]。
    除上述大型的口述历史计划外,澳门民间还有一些学者自发地搜集口述史料,开展历史和掌故研究。成立于1995年的澳门近代文学学会宗旨之一是搜集和研究澳门近代文学史料,迄今已出版“莲峰系列”14种,其中《镜海钩沉》⑤、《莲岛春秋》⑥和《海岛风华》⑦以文史掌故为主,内有不少篇章就十分重视口述史料的应用,以补文字史料之不足。如张卓夫《澳门地区最后一个地保》等几篇记叙离岛历史的短文,主要通过对路环老居民的采访,描述了澳门离岛早期华人村落的社会面貌。还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民间文化研究专家谭达先在2001年获得澳门文化局第九届学术研究奖学金,全力从事澳门民间文学的研究,近年已在《文化杂志》上先后发表《澳门民间歌谣渊源考略及五首〈月光光〉型儿歌浅释》、《〈澳门记略〉所记传说比较研究》、《澳门妈祖传说艺术初探》、《澳门民间故事艺术初探》等多篇专论⑧。这些研究成果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从口述史料出发,通过勘比和考据梳理澳门的民间文化。
    说到澳门口述史学,近几年不能不提蔡佩玲小姐。蔡佩玲并非念历史出身,但却对历史文化特别是澳门的历史文化抱有浓厚的兴趣,在繁重的公务下,业余默默从事对本土历史的研究工作,对发掘澳门口述史料用力尤深,取得了引人关注的成绩。2005年,蔡小姐展开以抗日时期的澳门为主题的口述历史计划,并出版了《口述历史--抗日战争时期的澳门》⑨。及后,她持续不断地开展相关工作,每年出版一种成果。2006年,她再接再厉,展开澳门赵氏家族的口述历史研究,辗转联络赵家后人、研究者和相关人士,亲身采访了赵不谫、张瑞燕、赵善廉、郑铁城、程剑雄、吴利勋、陈伟恒等七人,从中转录成2万多字的文字稿,辑成《口述历史--宋皇朝赵氏家族与澳门》⑩。2007-2010年,她又先后出版了《口述历史--昔日中秋在澳门》、《口述历史--从头细说澳门的水上人家》、《口述历史--神功戏与澳门小区》等书。
    此外,本澳近年还出版了一批“访谈式”的著作,这些专著以特定的人群为描述对象,通过深入的访谈,记录人物的生平,展示人物的心路历程,以反映某一社会阶层或某一主题的情况。这些“访谈式”的著作虽不是纯粹的历史书籍,但却是以访谈为方法,具有相当的史料参考价值。其中重要者计有麦洁玲采写的《说吧,澳门》[3]、黄志荣主编的《创作人谈创作》(四册)(11)、赵燕芳采写的《葡人土生访谈》(12)、宋柏年、郑妙娴、黄雁鸿三人采写的《澳门文化访谈录》(13)、黄文辉、邹家礼采写的《澳门作家访问录》等(14)。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