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思想受到孟子思想的很大影响。孟子主张国与国之间交往应当有道,大国当仁,小国应智,这样才能保天下,保国家。其批判小国以服从大国为耻的心态。他说:“今也小国师大国,而耻受命焉,是犹弟子而耻受命于先师也。”即认为与其感到耻辱还不如虚心学习。但孟子认为小国也不应该畏惧大国:“国君好仁,天下无敌”(21),“齐楚虽大,何畏焉?”(22)他主张当强国侵犯而来时,全民要一心誓死报国,“效死勿去”。孟子与兆民都出生于小国。兆民生于世界资本主义大发展下的东方小国日本,而孟子生于战国群雄虎视眈眈下的邹国,相似的小国生存危机,使两人都在积极地思考应对之策,孟子的思想也自然成为兆民积极汲取的对象。但是,兆民与孟子相比,其思想中包含了诸多近代性的要素。比如在抑止战争的问题上,兆民认为光靠君王的仁是不行的,而主要靠培养人们自治之精神,使人们“坚守天赋之自由,伸畅固有之权利”,建立宪政,制止有司恣意发动战争。在富国强兵问题的分析上,兆民更是以自由主义经济观为出发点。 兆民认为日本与邻国清国之间应当遵守和睦的原则。他认为,强英骄鲁在亚洲逞强,亚洲周边国家都面临着国家存亡的危机。如果能够与这些国家修好、交善,“结成唇齿”关系的话,就能共同抵抗列强。如果不合时机地与邻国交战,就会被英、俄坐享“渔翁之利”。兆民在明治十五年的《二松学舍学艺杂志》上发表了《兄弟阋墙说》一文,对当时日本国内兴起的征韩、征清思想给予了有力的回击。兆民认为当有强敌来犯时,兄弟要么选择“顺乎天理”而御敌,要么选择“随乎人欲”而自相残杀。在两者择其一的情况下会出现四种结果:“太上,兄弟四海之人”;“其次,兄弟一国之人”;“再次,兄弟一家之人”;“最下者”,“一身之外,不知有所谓兄弟者,不知有所谓国家者。荧荧七尺躯孤立万众之中。莫有所凭倚”。可见,兆民心中渴望的是四海兄弟天下一家、和平相处的大同世界,有情有理的邻国关系。兆民讥讽勾结外国人来灭自己兄弟的人,就如同以割让燕云十六州为条件,勾结契丹灭了后唐的后晋太祖石敬瑭与背叛南宋并联合金军攻打南宋的伪齐国皇帝刘豫一样(23),令人鄙视和不齿。 由此可见,在实力主义、弱肉强食的国际政治思想占据思想界主流的时候,兆民并未随波逐流。他以小国日本为出发点,主张国际政治的“道义”原则和经济至上原则,反对将国家发展的重点放在扩充军备上,主张以富国为首要的目标,以和平发展、维持稳定的国内外环境为国家发展的基本战略。这一点使他的思想在明治思想界独树一帜。当然,理想主义是兆民前期国际政治思想的一个闪光点,也是兆民的局限之处。在国际法软弱无力、欧洲中心主义文明观占据主流的情况下,作为一个没有完全开化的小国所讲的“道义”能否最终为列国所承认?在以实力来说话的国际舞台上,面对欧洲列强的坚船利炮,“道义”的凭依究竟在哪里?这是兆民前期国际政治思想没有回答的问题。 总之,兆民前期国际政治思想是理想主义、和平主义的。兆民通过法学塾的教坛和新闻媒体将他的思想在社会中传播开来,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特别对下层民权运动者和社会主义者影响甚深,这些人后来成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的坚决支持者。不仅如此,兆民以经济为重的和平发展路线长期为二战后的日本政府所践行。兆民的和平思想是战后和平主义思想的重要源头,深入研究这一源头对于理解当今日本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①中江兆民“策論”、“中江兆民全集”第1卷、岩波書店、1983年、26頁。 ②小島祐馬“中江兆民”、弘文堂、1891年、37頁。 ③森田思轩(1861-1897),名文藏,曾就读于庆应义塾大阪分校,明治十五年来到东京。受到矢野龙溪的知遇入邮便报知新闻社,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其擅长评论与翻译。因翻译了雨果的《死刑前的六小时》、《怀旧》和朱利斯·弗恩的《铁世界》、《十五少年》而一举成名,被称为翻译王。明治二十五年森田辞去报社职务,一面于东京一所专门学校执掌教鞭,一面活跃于文坛。明治三十年病逝,年仅37岁。 ④噎美爾亞哥刺士著、酒井雄三郎·白石時康訳“政理新論”上卷、小笠原書房、 1884年、序。 ⑤平野羲太郎編“幸德秋水選集”第1卷、世界評論社、1948年、11頁。 ⑥宇田友猪·和田三郎編“自由党史”中卷、岩波書店、1958年、37頁。 ⑦松尾章一认为在壬午事变所引起的日本国内国权主义高涨的时代,《自由新闻》能够保持和平主义倾向与1882年时担任《自由新闻》社论负责人的植木枝盛和作为客员编辑的中江兆民以及专职编辑末广重恭、马场辰猪有很大关系。但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植木枝盛进入《自由新闻》的时间是在马场辰猪和末广重恭退出自由新闻社之后,《自由新闻》决定解除马场社员职务的时间是1882年9月28日。另外根据马场的自传体回忆录,马场得知板垣退助外游的时间是在“1882年8月末”,所以即使那时他与板垣闹翻的话,代替马场的植木枝盛正式进入自由新闻社的时间也不应当是在8月份,而应当在9月末左右或更晚。而那时壬午事变已经告一段落,所以《自由新闻》的和平主义倾向大概主要还是受到兆民和马场等人的影响。另外,据《自由党史》记载,当时兆民作为社论员负责《自由新闻》社论版的工作。这一点与兆民在《士族政治》一文中的回忆也相互印证。由此可见,负责政论版的兆民无疑对于引导《自由新闻》的政治倾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⑧松永昌三“中江兆民”、柏書房、1967年、38頁。 ⑨中江兆民“論外交”、“中江兆民全集”第14卷、125-136頁。 ⑩松永昌三“中江兆民評伝”、岩波書店、1993年、37頁。 (11)“德富蘇峰集”、改造社、1930年、402頁。 (12)中江兆民“疑学弁”、“中江兆民全集”第11卷、岩波書店、1984年、13頁。 (13)中江兆民“千七百九十三年仏蘭西民榷之告示”、“中江兆民全集”第14卷、78頁。 (14)中江兆民“策論”、“中江兆民全集”第1卷、32頁。 (15)中文译本名为《论科学与艺术》(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 (16)中江兆民“原政”、“中江兆民全集”第11卷、岩波書店、1984年、16頁。 (17)中江兆民“国会論”、“中江兆民全集”第10卷、63頁。 (18)桑原武夫“ルソ一”、岩波書店、1973年、8頁。 (19)後藤孝夫“記者兆民”、みすず書房、1990年、11頁。 (20)中江兆民“論外交”、“中江兆民全集”第14卷、岩波書店,1985年、128頁。 (21)《孟子·离娄上》。 (22)《孟子·滕文公下》。 (23)其原文是“石敬瑭刘予之辈盖是已”,其中“刘予”应当是“刘豫”的误写。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