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论无意史料与历史研究(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 张秋升 参加讨论

其二,即使如正史这样的有着鲜明而强烈的主体之“意”的史料,也有许多无意流露出来的历史信息。如《史记·货殖列传》本是商贾的传记,意在留下这些人的功业事迹,竺可桢则据其所描写的经济作物的地理分布,研究环境的变迁;《晋书·五行志》本是记载天人感应迷信思想的,竺可桢先生却以之证明当时的气温[19]280-289。竺可桢采用的史料,显然都是无意史料。
    其三,即使是文学作品的史料,也不能排除一些有意流传下去让别人和后人知道的目的。比如有人专门写文章攻击、诋毁自己的敌人,有的则故意虚构事实颂扬、吹捧自己的亲朋好友,他们虽然不是在写历史,但是写文章的目的却是故意让人遗臭万年或流芳百世。所以,对有意和无意史料的区分,我们必须转换角度,不能再简单地以史料存在的形式作截然的区分。
    那么,怎么来区分呢?我们说,哪里有人的经意,哪里就有可能作伪,同样,哪里有作伪,哪里必然有无意的流露。谎言是很难不穿帮的。有意史料和无意史料是一体的两面。无意史料就是在不经意中见真实。报纸是有意史料,但报纸中的广告是无意史料;虚夸的广告内容是有意史料,广告虚夸本身是无意史料。家谱、族谱中的谀辞颂语多为有意为之,而人口数量的信息则是在无意间留存下来的。正是所谓“一件为了某种目的留下的材料,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又成了‘无意的证据’”[18]274。无意与有意,如影随形。所以,对于史料的有意与无意,要辩证地看。从一方面的信息看,可能是有意的,而从另一方面看,则是无意的。如果从官私著史的角度看,官方中的民间史料与民史中的官方史料,尤其值得重视,这些往往是无意记载。无意史料与有意史料二者是相互涵容的,这正如一枚钱币的两面,又如太极阴阳图。只是有意史料容易确定,无意史料不好把握而已。
    布洛赫说:“几乎没有一门科学象历史学那样需要同时具备不同的手段,而在动物王国里,人的行为最为复杂,因为人是万物之灵。”[2]54布洛赫尖锐地指出了历史学的困难。我们不但要同时具备不同的手段,而且要同时具备不同的史料。在历史研究中,有意史料和无意史料都是必须的,而且二者应该互相对勘。我们要学会从有意史料中提取历史的真实信息,更应学会从故意造伪的有意史料中发现历史的真相。布洛赫说:“中世纪的作家撰写了许多圣徒行传,他们自以为描述了这些虔诚人物的生涯,但其中至少有四分之三并没有告诉我们多少实质性的东西,而从另一方面来看,假如我们把这些传记作为反映作者所处时代的生活和思想材料,来加以参照,(所有这些都是作者在无意中透露出来的),其价值就无与伦比。”[2]50陈寅恪曾谈及伪史料中之真信息的发现:“盖伪材料亦有时与真材料同样可贵。如某种伪材料,若径以为某所以托之时代及作者之真产物,固不可也。但能考出其作伪时代及作者,即据以说明此时代及作者之思想,则变为一真材料矣。”因而对待这类材料,“重要在能审定伪材料之时代与作者而利用之”[11]280。顾颉刚也说:“许多伪材料,置之于作伪的时代固不合,但置之于作伪的时代则是绝好的史料。我们得了这些史料,便可了解那个时代的思想和学术。”[20]8他们的思想为我们发现有意史料中的无意信息指明了路径。
    面对史料,我们要力求超越地上地下的区别,超越直接间接的区别,超越史籍与他书的区别,超越史料各种存在形式的区别,一任以有意和无意来看待史料,将所有的史料均放在有意无意的天平上秤量,放在有意无意的尺度下衡准,这样才能度量出各种史料价值的高低,进而发现历史的真相,推动历史研究的进步。这里所言只是“超越”,并非否定。
    原文参考文献:
    [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M].张和声,程郁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
    [3]杜维运。史学方法论[M].台北:三民书局,1992.
    [4]伯伦汉。史学方法论[M].陈韬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6.
    [5]傅斯年。史学方法导论:傅斯年史学文辑[M].雷颐点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卢绍稷。史学概要[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
    [7]宁可。史学理论研讨讲义[M].福州:鹭江出版社,2005.
    [8]杨翼骧,孙香兰。清代史部序跋选[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
    [9]漆侠。历史研究法[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
    [10]王国维。古史新证--王国维最后的讲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11]陈美延。陈寅恪集·金明馆丛稿二编[G].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12]席泽宗。科学史十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13]桑兵。傅斯年“史学只是史料学”再析[J].近代史研究,2007,(5)。
    [14]陈美延。陈寅恪集·书信集[G].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15]欧阳哲生。胡适文集:第4册[G].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6]欧阳哲生。胡适文集:第5册[G].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7]严耕望。治史三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18]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19]竺可桢。竺可桢全集:第4卷[G].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