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史研究中,传说时期资料的地位和价值问题是其史料学问题的一大核心。即以对中国国家起源问题的研究而言,其必须利用并解释有关传说时期的各种史料,是无可避免的。因为由众多传世文献和陆续面世的出土文献以及古文字资料所包含的有关传说时期古史的大量记述,不仅是我们了解可能与早期国家形成过程有重大关联的远古史事内容的唯一依据;而且所有这些史料内容本身非常重要,也极其丰富,只要是依靠正确的方法,对于阐释这段历史的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如何对待传说时期史料的问题便成为中国国家起源研究史料学问题的一大重点;对传说时期资料的史料学分析,也无疑成为中国国家起源研究中史料学工作的重心之一。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中国国家起源研究在方法上的一个突出特点,也说明了对传说时期资料的史料学特性进行合理分析的重要性。 在传说时期研究史料学的问题上需要讨论的问题非常多,但随着有关研究的进展,在一些问题上现在似乎也已经有了较之过去更深入的认识。其中较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充分认识传说时期资料发生上的复杂关系。以下我想就这方面的问题谈几点粗浅的想法,还请方家不吝指正。 一、古书成书过程中文本形成的多元性质 在传说时期研究史料的问题上,由不同文献所记述的传说资料在发生上相互间究竟存在怎样的关系,是一个非常难以廓清的问题,也一直是学者们关注和争论的重点。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在古史研究中产生极为重要影响的所谓“疑古”的研究,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对这一点进行评估和分析。而正是在这个问题上,由于无数学者长期以来所做的深入研究和讨论,尤其是在近年来不断涌现的新出土文献资料得到研究的基础上,目前我们在有些方面的认识应该可以比较过去更加确定。比如由“疑古”学者所提出的认为早期传说内容是在一种单线性的过程中“层累地形成的”的观点,虽然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始终是有着重要的影响的,但现在我觉得应该可以明确其与古史传说资料形成的实际过程是不完全相符的,作为在有关问题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种假说,其证据始终是并不充分的;早期传说内容形成的真实过程其实比其所描绘的要复杂得多,在对传说时期的具体研究中简单地沿用这种观点所代表的方法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对于这方面问题的整个背景,多年来有不少学者做过深入研究,提出了许多有意义的分析,笔者也曾对有关问题发表过粗浅意见。①在这里,我想补充来自近年来颇受关注的清华简的部分资料所反映的情况,从古书形成过程中的复杂情况这一角度来进一步说明这一点。 很长时间以来,我们都认为目前看到的传世的《尚书》文本,其最初的源头是与孔子“编书”的活动有关的。也正因为这样,在汉以后的古书分类传统上《尚书》是铁定为儒家经典的。对于孔子“编书”的问题,尽管历来也有过很多争议,但是多数学者还是相信有其事的。②但孔子编书的细节却始终并不十分清楚。而近来由于清华简的发表,我们得以了解到一些以前未能论定的情况。 例如从对清华简(叁)《说命》三篇(连带之前清华简(壹)发表的《金縢》等篇)的分析中似乎可以看出,孔子编书时应该还没有为各篇文字拟就确定的篇题。在传世文献范围内,如果仅从《论语》引《书》的情况看,其提到《尚书》的几处文字中均只称《书》大题,而未提及《尚书》各篇的篇题③。其中《为政》和《宪问》篇的有关文字分别引用了属于《尚书》的两段文字,也均未提篇名。而《孟子》引《书》据陈梦家整理共计20例,其中也有相当部分(11例)是只称《书》大题的,但同时另有将近一半(9例)引《书》时则明确称篇题④。陈梦家据此提出两点,一是“《尚书》至此时(指孟子时)已有篇名”,以及“似孟子时《尚书》或者已编成课本”⑤。这也等于认为在孔子时候《尚书》还没有篇名,而孔子也并不肯定已做了编书的工作。只是仅从传世文献中这类证据出发显然还无法将问题说死。 而最新发表的清华简《说命》三篇内容上的一些特征则有助于表明,由传世的或出土的文献文本所披露的《尚书》篇题确实不是在孔子编书时拟定的。理由就是作为战国中期文献文本实物的《说命》三篇本身是写有自题的篇名的,那就是在每篇最后一支简背所书写的“尃(傅)敚(说)之命”,而这与已知传世文献如《礼记》的《缁衣》《文王世子》《学记》和《墨子·尚同中》以及出土文献郭店简《成之闻之》引《说命》文字时所称的“《兑命》”“《术令》”“《命》”(皆“说命”之异作)均明显有别,作为篇题应该认为是不相同的。从存世及流传年代上说,清华简《说命》三篇比起亦曾引《说命》文字并披露篇题的《礼记》《墨子》等传世文献都不一定更早,很可能还会要晚一些。⑥但从各自篇题的表达方式看,“《说命》”与“《傅说之命》”比较,后者显出较更繁复,因而可能更保存原初的状态,而措辞简洁的前者反而可能已经过提炼而有异于最初形成者。清华简(壹)另有属于《逸周书》的《祭公》一篇,但篇题与传世本不同,也是更为繁复,作“《祭公之顾命》”。整理者表示:“本篇是今传世《逸周书》所收《祭公》的祖本。”⑦可见是认为简本的篇题应该有更早的来源。这同我们对简本《说命》三篇篇题意义的分析理由是相似的。然而从战国以后《尚书》文本流传的实际结果来看,被作为正式篇题永久使用的反而是“《说命》”,这非常可能表明简本的篇题尽管形成更早,但因为并不是出自孔子亲拟而且由孔子所确定,所以最终不被传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