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当前中国最迅捷的信息传播工具,微博得到了广泛应用。“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微博网民规模为3.31亿,较2012年底增长了2216万,增长7.2%。网民中微博使用率达到了56.0%,较上年底增加了1.3个百分点。”[1]特别是在极具中国特色的语境和社会环境下,微博成为社会舆论最重要出口,成为大众化舆论平台,吸引了大批不同身份、年龄、学历、社会层次的人参与其中,无论是机构还是个人都乐于在微博上发布信息。由于发展较早且营销有力,在众多微博平台当中,新浪微博发展最快,受众面最广,在新浪微博上发布的信息最多而且影响力相对更大。在新浪微博平台上,试图面向公众发言的“公共历史”也得到了最大程度传播。通过观察在新浪微博上的历史学者如何与其他人互动,以及观察微博“公共历史”传播过程,可以更好地为“公众史学”该如何进行,提供一个近身了解的窗口。 一般来说,“公共史学”(或公众史学)指“由职业史学人士介入的、面向公众的历史文化产品创制与传播”。①而“公共历史”则更多泛指所有试图对历史问题发言者所创作关于“历史”的言说。当然,非职业历史学者按照学术规范在专门学术平台上发表见解,也仍然归入到职业学者范畴内的专门“史学”(或者可称之为学院派史学)之内。而职业学者在专门学术平台以外对普通公众进行史学知识、思想的传播,也理所当然应被视为广义的“公共历史”而非专门“史学”。可以说,“公共历史”是“公众史学”得以产生和良性发展的基础,而“公众史学”则是“公共历史”的学术性升华。两者既有极密切的关联,但大体也能被区分开来。经过专门的“公众史学”训练者,或许更具能力在学术平台之外对社会大众力量传播有学术含量的“公共历史”。根据这样的概念界定,微博上“历史”传播大体上可以看做是广义“公共历史”的传播,其中既包括了学院派史学的普及化传播,也包括了一般性历史知识的公共传播。基于此,本文试图了解在微博上的公共历史传播者,试图分析微博上公共历史、公共史学的大致情况,以为进一步建立及拓宽“公众史学”研究领域,推动提高“公共历史”水准而贡献微薄力量。 一、微博上的“公共历史”传播者 对微博上的史学内容进行扎实数据分析,相对难以处理,目前也不易找到适用的分析工具。但是,有另外一些途径可以对微博上的公共历史传播者情况加以蠡测。②首先,是微博昵称当中名字含有“历史”“考古”等专门词汇的情况。据2013年10月20日笔者检索,均有超过1000个昵称使用。③其中有些是班级或者机构名字,另外有些昵称虽然包括这两个词汇,但完全与历史知识无关。据笔者一页页翻阅,这类昵称数量相对较少,能见到的2000个昵称里面,差不多都与历史传播有或大或小的关系。有28个粉丝超过10万的非个人账户或者官方账户(可统称“营销账户”,但不意味着一定会谋利。限于篇幅,其他账户名称从略)。@历史袁老师、@新浪历史、@历史一问一答,这三个ID占据了粉丝数量的前三名,其中第一名的营销账户有粉丝数量将近300万,而相对严肃的@共识网、@炎黄春秋编辑部等账户粉丝数量较少。这28个账户共有粉丝数达到了1千万以上。假设合计扣除重复粉丝和僵尸粉丝为总量的一半,这28个账户仍然会把信息传播到500万个粉丝中去。④ 其次,是进行了认证(或众所周知)的公共历史传播者(非职业历史学者),以历史写作爱好者和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者为主。此类写作者数量庞大,粉丝数量亦极为庞大。这些作者见解、观点并不一致,水准也高低互现,不过基本没有在历史学专业发表平台采用严谨学术规范发表过历史学学术论文。据笔者阅读和了解,如@袁腾飞、@孔庆东、@易中天、@赵楚等粉丝较多,影响也比较大,较多对历史话题有过发言(转发)。据笔者搜检,29位个人用户,有近2800万粉丝(限于篇幅,其余账户名略)。如此数量的受众面,即使除去水军和僵尸粉,也仍然是值得高度关注的群体。当然,这些人是根据笔者有限的微博阅读视野,人为筛选出来,没有海量数据的支持。其中为了平衡不同观点,特意选择了一些与微博主流意见持不同意见的账户,但不代表笔者对他们观点持赞成或否定意见。 再次,是职业历史学者。由于职业历史学者数量极为庞大,以笔者有限之目力仅能了解与笔者专业相近的部分学者情况,又由于大部分职业历史学者没有加V认证,很多时候很难确认账户所有者确为职业历史学者。笔者共搜集到63位专业学者作为代表,如@钱文忠、@袁伟时、@葛剑雄、@孟彦弘、@罗新PKU、@雲中上師、@于赓哲、@三语掾V、@旁观者马勇等账户相对比较活跃且可确认为专业研究者。由于很难有软件准确把历史学者辨析出来,其选择严重依赖于笔者的阅读视野。当然,笔者选择时注意了不同学科、年龄、地域、性别的代表性,或可略具抽样意义,不过仍然是北京、上海的学者居多(与互联网及微博总体使用状况趋同,以东部为主)。63位学者共有粉丝800万,高居榜首的钱文忠、袁伟时、葛剑雄三人有粉丝约660万,其他学者大体上有140万粉丝数量。 由上述,虽然无法获取准确的数据统计,但大体上可以认为,非职业历史学者的“公共历史”传播最广,受众量最大,草根账户及蓝V账户(营销账户)次之,而职业历史学者在微博群体当中的受众量最小。当然,受众量的多少并不意味着其言论的学术含金量的多少,有些具有极高学术水准和学术价值的微博,确实呈现出曲高和寡的情况。再因职业历史学者本人的自我取向,不愿公开认证也不愿过多发表过界言论,导致影响力相对较小。这同样是历史学者本人的选择,无可厚非。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