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命而告之(天照大御神)曰:苇原中国,皆已平定。天照大御神乃复命令:果真如此,方当降吾儿(太子正胜吾胜胜速日天忍穗耳命)矣。且将降间,皇孙诞生。号曰天津彦火琼琼杵尊。时有奏曰,宜以此皇孙代降。故天照大御神赐予天津彦火琼琼杵尊八坂琼曲玉、八尺镜及草剃剑等三种宝物。遂命五部神侍从。……天照大御神复敕令皇孙:丰苇原千五百之瑞穗国,乃吾子孙可王之地。尔等皇孙就而治焉,行矣。宜使天神御座昌盛、天壤无穷。”(12) 于是,“天津彦火琼琼杵尊降临至日向高千穗峰(今宫崎县)”(13) 此后,天津彦火琼琼杵尊在苇原中国娶妻生子,后来其曾孙神日本磐余彦火火出见尊(《古事记》中称为神倭伊波礼毗古命,即神武天皇的谥号)诞生。 在后世的传承中,这一神敕为阐释日本国体提供了“充足”的史料根据。本居宣长力主“原原本本”解释古代人的思想,认为夫妻神的确是诞生日本国土的神。因此,有人以此为根据,认为天下的主宰者天照大御神发布这一神敕在赞美日本国土丰饶的同时,也确立了万世一系的皇位的基础,阐释了皇室的伟大理想,从而确立了万代不易的国基。(14) 根据这一神敕,《教育敕语》的开头便写道:“我皇祖皇宗肇国宏远”。1937年文部省编印的《国体本义》一书,将天孙降临的神敕视为日本肇国之始,指出“大日本帝国乃奉天皇皇祖之神敕进行统治的国家。此乃我国万古不易之国体”(15)。自然地,《国体本义》将神敕与日本国体精神紧密地联结起来。 综上所述,神敕告诫人们,日本天皇是天神的子孙,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是秉承皇祖天照大御神的“神意”来统治日本国的。这就是日本的国体。据日本政治学家石田雄介绍,在日本,所谓的“国体”,在近代日本人的意识中至少有两种含义:其一,公元前660年神武天皇始建王朝的传说,创建了日本的神国国体;其二,日本国土本身的独立性与神圣性。这两种因素已经融入作为国民唯一指导者的天皇的形象之中了。(16) 有了宣扬日本国体的神话依据,就容易制作出“国体论”。其中,传统的“国体论”是指由明治宪法及教育敕语等所规定下来的天皇主权制国体。其特点是强调“一君万民”的统治体制,天皇具有神化的威权。 三 神武东征的政治含义 神日本磐余彦火火出见尊(神倭伊波礼毗古命,即神武天皇)诞生以后,为了统一国家开始东征。据记载,神武天皇和胞兄五濑命曾在高千穗宫商议:“究竟以哪块土地为根基才能顺利地治理国家呢?”,商议的结果决定“去太阳升起的东方”。在东征前的誓言(东征宣言)中,他对诸兄及皇子谈到: “昔我天神、高皇产灵尊、大日灵尊,一举将丰苇原瑞穗国授予我天祖彦火琼琼杵尊。于是,彦火琼琼杵尊辟天关,拨云雾而降临地界。时运属鸿荒,处于草创而形态未分状态。故蒙以养正,治此偏西之地。皇祖皇考(祖先),乃神乃圣,日积月累,积庆重晖。自天祖降迹以来,于今已1792470岁。而辽远之地,未披皇泽。因而邑有君,村有长,各自分疆,互相欺凌。又闻盐土老翁曰:东有美地,青山环绕,其中亦有乘天磐船而飞降者也。故彼地必能恢弘大业,光宅天下。概彼地乃国之中心。何不就此建都呢?诸皇子对曰:理实灼然,宜早行之。”(17) 神武东征前的誓言表明苇原中国是天神委派给天孙的领土,由天孙的后代来统治是合情合理的。此外,神武东征的神话传说还包含有天皇巡幸的政治意味与建国的宏伟精神。一般说来,天皇外出叫做“行幸”。在走访诸多地方时称为“巡幸”,有时也称为“御幸”。在神武东征前的誓言中提到了“辽远之地,未披皇泽”,由此可以推断神武天皇东征巡幸的目的之一在于将皇祖的恩德披及四方。至于建国精神,在东征前的誓言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概括说来有四点,即“养正,积庆,重晖,弘业”。可以认为,这是神武建国的四大精神纲领。“养正”意在强调培养正义之心,实行公正之道;“积庆”重在以慈爱之心建设真善美之国家;“重晖”即以睿智光大公道;“弘业”即大展宏图。此后神武天皇发布的诏令强化了建国纲领。其诏令如下: “自我东征以来已有六年。赖以皇天之威,除掉凶徒。虽边土未平,余妖尚扰,而中洲之地无复风尘。诚宜恢廓皇都,规模大壮。而今运属屯蒙,民心朴素。巢棲穴住,习俗惟常。夫大人立制,义必随时。苟有利民,何妨圣造。且当披拂山林,经营宫室而恭临宝位,以镇元元。上则答乾灵授国之德,下则弘皇孙养正之心。然后兼六合以开都,掩八纮而为字,不亦可乎!观夫亩傍山东南橿原地者,乃国之中心!可治之!”(18) 在这一诏令中,天皇将建国精神扩充为“兼六合以开都,掩八纮而为宇”。实际上,神武天皇的建国诏书是部落战争之际的指导思想。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后人却不断赋予新阐释。1903年日本右翼佛教思想的代表田中智学将《日本书纪》中的这一思想提炼出来,概括出“八纮一宇”(19) 这一造语。他的主要目标在于鼓吹法华经,将法华经变为国教;让日本征服世界,进而将法华经布教于整个世界。作为其目标实施的一个主要环节,他企图用“八纮一宇”将全世界统一为一个以天皇为首的国家。后来,“八纮一宇”被军部作为口号加以利用。为了实践“八纮一宇”思想,1940年7月26 日日本内阁发布的《基本国策要纲》中的根本方针规定:“皇国之国策在于:基于八纮一宇这一肇国之伟大精神,建设以确保世界和平为根本、以皇国为核心、以日满支稳固结合为主干的大东亚新秩序。”(20) 不言而喻,“八纮一宇”成为法西斯战争的思想助力。 另外,从神武东征的神话故事来看,神武天皇在东征过程中真正将祭政一致的政治原则确定下来。为了方便起见,现将神武天皇东征过程简要叙述如下。 (1)天皇舟师到达速吸之门(丰后国海部郡,今大分县佐伯市(21));(2)之后到达的地方是丰国的宇沙(今大分县宇佐市);(3)之后到达筑紫的冈田宫;(4)之后到达安艺国(今广岛县)的多祁里宫;(5)之后到达吉备(冈山县)的高岛宫;(6)之后达到白肩津(今大阪府),发生了孔舍卫坂之战, 皇兄五濑命手中流矢,绕道至男之水门(即雄水门),后毙命;(7)之后到达熊野名草邑、熊野神邑、熊野荒坂津(和歌山县、三重县一带),天皇及军队中毒昏迷,因而引出天剑来救的传说,随后天皇欲前往中洲,天照大神托梦给神武天皇,遣八尺乌(22) 带路;(8)在八尺乌的带领下,军队到达菟田县(今奈良县的宇陀郡),遭遇当地首领兄猾及弟猾二人,弟归顺而兄欲暗算天皇,事情败露被凌迟处死;(9)之后出发至矶城(大和国矶城郡忍坂,今奈良县的樱井市),城内布满抵抗之军,天皇忧虑祈祷就寝,梦有天神指路,命人取天香山之土祭祀,后击则虏易平。天皇按此行事,果然顺利斩杀大量土蜘蛛(地方土著居民),后以前后夹击之法使得兄矶城、弟矶城臣服;(10)土蜘蛛等臣服后,天皇亲自斋戒祭祀诸神;(11)天皇发布诏令,总结东征,阐明建国精神,选择建国美地;(12)神武天皇即位于橿原宫,遂成为日本初代天皇。 神武天皇通过征讨地方完成了神与人的连接。同时,天皇将祭祀纳入建国的伟大事业行列之中。其发端始于皇兄五濑命受伤。在白肩津(今大阪府)的孔舍卫坂之战中,五濑命受伤后发誓: “我乃日神之子,向日而征有逆天道。宜退还示弱,礼祭神祇,背负日神之威,随影压慑,虏必败矣。”(23) 进入矶城(今奈良县的樱井市)后,天皇忧虑,按照梦中天神指示,“造八十平瓮、八十天手抉,置于丹生川上,用以祭祀天神地祇”(24)。这是丹生川上神社的由来。“冬十月,天皇率兵而出,于国见丘攻打八十枭师,破之斩之。此役天皇志存必克。”(25) 另外,天皇使兄矶城、弟矶城臣服与大败土蜘蛛后,天皇亲自斋戒祭祀诸神。《书纪》记载:“天皇以前年秋九月取自天香山之陶土,造八十平瓮,亲自斋戒,祭祀诸神,遂得安宁区域。”(26) 神武四年春,天皇诏曰:“我皇祖之灵,自天孙降临,光助朕躬。今诸虏已平,海内无事,可以郊祀天神。乃立斋场于鸟见山,其地称为上小野榛原、下小野榛原(27),用以祭祀皇祖天神。” 这样,祭祀便成为日本古代政治中的一部分。自然地,神武天皇即成为具有“国王兼祭司”双重身份的存在。然而,“国王兼祭司”是原始部落阶段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现象。因此,可以推断,神武东征即是部落战争。 神武天皇即位之后,于神武二年论功行赏。“赐道臣命宅地,居于筑阪邑,以宠异之。亦使大来目居于亩傍山以西川边之地。今号来目邑,此其缘也。以珍彦为倭国造。又给弟猾猛田邑,因为猛田县主。是菟田主水部远祖也。弟矶城,名黑速,为矶城县主。又,八尺乌亦入赏例,其苗裔即葛野主殿县主部是也。”(28) 从东征到建国、再到对有功之臣行赏,神话传说中的天皇政治地位得以确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