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见《集成报》第2册(1897年5月16日)、第16册(1897年9月30日)、第18册(1897年10月20日)。 ②浮田和民《西史通释·综论》,文明书局1903年印本。又,“兰薄克”即鲁伯克(John Lubbock,1834-1913年)1865年最先提出新旧石器时代。 ③《泰西民族文明史》,法国史家瑟诺波斯(Ch.seignobos)著,系沈是中、俞子彝转译自野泽武之助的日译本,商务印书馆1903年版。 ④参见拙文《巴克尔及其〈英国文明史〉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史学月刊》2004年第8期。 ⑤《英国文明史》,南洋公学译书院1903年版,篇1,第1页。魏易译本的译文:“考古者发掘地中湮没之古城,得古钱而读其文,藉以征其时代。拓古文之碑刻,凡锐角象形之文字,百方考译而得其义。治语言学者将古来人类言语之变迁列为图表,而探取古代民族迁徙之消息焉。”(《文明史》,《学部官报》第3期,1906年10日18日) ⑥梁启超《中国史叙论》,《饮冰室合集·文集》第3册之6,中华书局1989年影印本。《中国史叙论》论述“史前三期”,系编译自浮田和民《西史通释》。 原文参考文献: [1]丁韪良。古国遗迹[J].中西闻见录,第23号(1874年6月)。 [2]郭松焘。伦敦与巴黎日记[M].长沙:岳麓书社,1984. [3]丁韪良。取古迹以证古俗[A].西学考略(上卷)[M].北京:同文馆,1883. [4]花之安。自西徂东(Civilization,China and Christian)[M].上海:上海书店,2002. [5]艾约瑟。国富无常[A].西学述略[M].上海:总税务司,1886. [6]俞旦初。二十世纪初年西方近代考古学思想在中国的介绍和影响[J].考古与文物,1983,(4)。 [7]傅兰雅。地学稽古论[J].格致汇编,第6年第4卷(1891年)。 [8]戊戌变法前后康有为遗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9]梁启超。中西学门径书七种·叙[M].上海:大同译书局,1898. [10]梁启超。变法通议[A].饮冰室合集·文集(第1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9. [11]万国通史前编[M].上海:广学会,1900. [12]广学会精译大字本万国通史前编出版[N].申报,1901-01-05. [13]世界上古史·绪论[M].上海:作新社,1903. [14]刘成禺。历史广义内篇[J].湖北学生界,第3期(1903年3月29日)。 [15]吴渊民。史学通义[J].国粹学报,第1年第1号(1907年2月13日)。 [16]泰西民族文明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03. [17]汪荣宝。史学概论[J].译书汇编,第2年第10期(1902年12月27日)。 [18]浮田和民。史学通论[M].杭州:合众书局,1903. [19]岸本能武太。社会学(上册)[M].上海:广智书局,1902.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