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战期间的法泰领土争端与1941年《法泰条约》 1910年至1925年在位的暹罗国王瓦栖拉兀提倡以“国王、国家、宗教”为内容的暹罗民族主义。披汶·颂堪在1938年12月担任暹罗总理后,继承了瓦栖拉兀的许多思想,推行民族主义的经济、文化政策,宣扬佛教和军国主义。披汶政府在对外政策上要求收复法国割占的领土,宣扬泛泰主义,把国名改为“泰国”,宣称泰国是所有“泰”民族的天然祖国,试图建立大泰国[6]。泰国民族主义者从1939年到1940年多次举行示威游行,要求收回失地。因此,泰国在1939年同法国谈判《互不侵犯条约》时提出调整边界的要求。1940年6月,两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约定根据主航道原则重新划定湄公河河界,该线以西的领土属于泰国,两国组成联合委员会划定边界[7]。 1939年9月,欧洲战争爆发。法国迅速溃败,于1940年6月向德国投降,成立维希政府。日本乘法国维希政府无力东顾之际,迫使它允许日军进驻印度支那北部。泰国政府也决定利用这一时机从法国手中尽可能多地收回过去被法国掠夺的领土。1940年9月11日,泰国向维希政府提出了批准《互不侵犯条约》的条件:(1)以主航道原则划定湄公河界,解决6月12日交换信件中规定的所有其它重要管理问题;(2)同意把湄公河作为两国从北到南直至柬埔寨边界的国界,把琅勃拉邦和巴塞对面湄公河右(西)岸的领土归还泰国;(3)“万一印度支那主权发生变化”,把泰国割让给法国的所有印度支那领土归还泰国[8]。维希政府拒绝了泰国的新要求,泰法领土争端一触即发。 随着日本侵略的扩大,亚洲局势日趋紧张,泰国因其地缘位置成为亚太地区的战略要地以及利益相关国家关注的重要对象。美、英、日等国由于实力对比、战略处境以及在东南亚的利益不同,对泰法领土争端作出了不同反应。美国由于尚未参战,力图在远东维持现状,坚决反对泰国的要求[9],并于1940年10月拒绝交付泰国购买的10架军用飞机。英国是东南亚的重要殖民国家,其殖民地缅甸和马来亚均与泰国相邻,泰国的安危直接关系到英国东南亚殖民地及英国同其自治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海上交通安全。英国为了拉拢泰国,支持其要求。日本则因重视泰国在东南亚的重要战略位置及其丰富的战略资源,支持泰国。当时的形势有利于日本干预泰法领土争端,因为法国败降使得英国独自在欧洲对付德国的侵略,无力在东南亚同日本展开有力竞争。泰国政府为取得日本的支持,承诺“将允许日军通过泰国领土……将考虑提供日军利用其领土必需的物资……同意向日本供应它需要的原料。”[10] 1940年11月,泰法爆发军事冲突。双方的陆海空军在边境线上全面投入战斗。泰国军队在1941年1月越过边界进入柬埔寨和老挝,但1月17日在强岛附近的海战中惨败[11]。在日本的干预下,双方于1月28日全面停火,31日在停泊于西贡河上的日本巡洋舰“名取”号上签订停火协定。 日本和英国都力图通过调停这场冲突来对泰国施加影响。日本积极支持泰国,目的是向维希政府施压,迫使它在法属印度支那让步,同时赢得泰国好感以便在泰国获得军事基地和原料。11月21日,日本政府通过《与调解泰国恢复失地相关的对泰及对法属印度支那施策文件》,决定帮助泰国恢复失地[12]。它在泰法冲突期间向泰国提供飞机和各种武器。1941年1月20日,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因担心泰国败北和英国插手,正式向泰、法提出调停。英国完全清楚日本的目的,但由于缺乏实力,只好争取美国一道支持泰国的领土要求,争取法国对泰国作出让步,但收效甚微。 维希政府处境困难,既得不到英美的物质援助,又面临日本的压力,但拒绝向泰国作出实质性让步。法国原本希望美国或英美一道调停这场冲突。日本则采取先发制人的手段,声称不能“容忍英国牺牲日本来干涉泰国事务”,指责英法试图共同削弱日本在泰国的地位。法国不得不接受日本调停[13]。 1941年2月7日,法泰两国在东京举行谈判。泰国以为日本可以帮助它收复全部失地,提出了包括老挝和柬埔寨的领土要求,被维希政府代表断然拒绝。双方互不让步。2月17日,日本提出解决方案,内容为:(1)把泰国要求的湄公河右(西)岸的琅勃拉邦和巴塞割让给泰国;(2)割让整个马德望省、三分之二暹粒省和三分之一磅同省;(3)泰国付给法国1,000万泰铢;(4)建立委员会划定边界并作必要调整。根据该方案,维希政府割让的领土约7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印度支那面积的1/10。法国不愿割让如此多的土地,泰国反对付钱。双方均拒绝了日本方案,在2月25日停火期满前没有达成协议。为阻止英国插手,松冈外相要求法泰把停火时间延长到3月7日,把稍作修改的日本方案交给双方代表,要求在2月28日给予答复。日本对法国以武力相威胁,英国驻泰公使也敦促法国接受泰国的要求,加上德国暗示法国政府“不能有不同意见”,维希政府只得接受日本方案[14]。1941年5月9日,泰法签订条约,泰国大致恢复了1904年和1907年的东部边界。 综观1941年法泰条约签订的全过程,日本的作用至关重要。维希政府孤立无援,在日本的压力下割让印支领土,既伤了法国人的面子,又成为法国临时政府战后要求泰国归还这些领土的依据。自由法国委员会及法兰西全国解放委员会拒绝承认1941年条约。自由法国委员会宣布:“维希所同意的任何有关印度支那的条约,自由法国一概视为无效”[15]。1943年12月8日,戴高乐将军代表法兰西全国解放委员会宣告:“无视法国主权和利益而签订的条约和割让的土地一概无效”[16]。1944年3月18日,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外交事务部在致英国驻阿尔及尔办事处代表的信中,首次提出法泰交战的声明。法国把1940年11月法泰边界冲突的爆发视为两国交战的起始时间[17]。 美国和英国均不承认法国向泰国转让印度支那领土。1944年3月12日,美国战后计划委员会指出:“在日本开始侵略以及法国向德国投降后,印度支那领土转让给泰国,不能视之为有效的措施。”同年10月19日,美国国务卿赫尔在致英国外交大臣艾登的备忘录中表示:“我们不承认这些领土[泰国从印度支那、马来亚和缅甸获取的领土]的合法性,同意这些领土实际上必须归还印度支那、马来亚和缅甸。这个声明当然不影响包括泰国在内的任何国家要求并通过有序的和平程序调整边界或转让领土。”[18]二战期间,英国的东南亚殖民地也同泰国发生领土争端,与被1941年《法泰条约》所涉及的法属印度支那的命运息息相关。英国因而支持法国临时政府的领土要求[19]。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