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围绕修筑巴格达铁路的德英之争(4)
三国协约缔结后,德国确信如不取得英国的合作,在土耳其是无法取得进展的。另一方面,英国由于俄国首先破坏了协约国关于在巴铁的交涉上必须四国共同进行的原则,自然也愿意单独与德国重开谈判。经过多次磋商,英德终于在1914年6月15日草签了巴格达铁路条约。德国同意巴铁公司董事会吸收两名英国股东的代表;确定把铁路终点定为巴士拉,放弃建造自巴士拉到波斯湾的支线;未经与英国事先达成完全协议,德国在任何情况下不在波斯湾上建造海港或铁路站;巴格达和巴士拉港口由一个特别设立的英国资本占百分之四十的土耳其公司建造和管理;承认英国在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河航行的特权。英国则保证不再阻挠巴铁的修建,并在任何情况下不在土耳其领土上建造与巴格达铁路直接竞争的铁路;同意再次将土耳其的关税从百分之十一提高到百分之十五。(21)英德巴格达铁路条约只是履行了草签手续,还未来得及正式签字,第一次世界大战就爆发了。 列宁指出:“建筑铁路似乎是一种简单的、自然的、民主的、文化的、传播文明的事业。……实际上,资本主义的线索像千丝万缕的密网,把这种事业同整个生产资料私有制联系在一起,把这种建筑事业变成对十亿人民(殖民地加半殖民地),即占世界人口半数以上的附属国人民,以及对‘文明’国家资本的雇佣奴隶进行压迫的工具。”他还指出:“铁路网的分布,这种分布的不平衡,铁路网发展的不平衡,就是全世界现代资本主义即垄断资本主义的总结。这种总结表明,在生产资料私有制还存在的这种经济基础上,帝国主义战争是绝对不可避免的。”(22)德英围绕巴格达铁路所进行的斗争,再一次证明了列宁这个论断的无比正确。 德国一再表白它在近东方面不追求任何政治目标,巴格达铁路只是一种经济事业,但实际情况绝非如此。1907年,德国驻君士坦丁堡大使马沙尔在一份报告中写道:“我们在东方的商业利益是如此巨大,以致它们业已获得了一种政治意义。我们必须积极地保卫它们,……而不使我们被排出东方”。(23)富有殖民经验的英帝国主义者当然也不会不懂得经济渗透是政治控制的基础。1911年,劳合-乔治在下院说,巴格达铁路的公里保证金使德国银行家牢固掌握了土耳其的国库,对奥斯曼帝国财政的如此掌握会导向何方,是无人能够予言的。(24)经过长期的激烈斗争,英德终于在1914年签订了巴格达铁路条约,条约的实质是在亚洲土耳其瓜分势力范围。(25)协议虽然勉强达成了,但双方其实都不满意,都认为自己“牺牲”过多,因而互相疑惧的情况一如既往,丝毫没有改变。德国政府甚至害怕国内极端分子的反对,而不赞成立即公布条约。德国外交大臣亚哥解释说,要等到敌对的批评不那么尖锐的时刻,才能公布,以免引起新的麻烦。(26)但是,巴格达铁路条约很快就变成了一张废纸,因为草签后不到两个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就爆发了。 总之,德英之间的暂时妥协并未能解决它们之间的根本利害冲突,而长达十几年的巴格达铁路之争却加深了彼此的敌意,终于成为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个重要因素。 注释: ①巴格达铁路问题也涉及法、俄的利益,使当时的国际形势大为复杂化,但本文重点在于说明英德之间的斗争,而不拟对法、俄与德国的矛盾多所叙述。 ②帕克·托马斯·穆恩:《帝国主义与世界政治》英文版,纽约1927年版,第49页。 ③弗里茨·费希尔:《幻想的战争:1911至1914年的德国政治》英文版,伦敦1975年版,第49页。 ④同上,第299页。 ⑤维纳·洛赫:《德国史》,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285页。 ⑥费希尔,前引书,第1页。 ⑦玛丽·伊夫林·汤森:《德意志殖民帝国的兴衰,1884-1918年》英文版,纽约1930年版,第218页。 ⑧赫沃斯托夫编:《外交史》,第二卷(上),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179页。 ⑨米列尔:《土耳其现代简明史》,三联书店1958年版,第82页。 ⑩威廉·L·兰格:《1890至1902年的帝国主义外交》英文版,纽约1935 年版,第二卷,第635页。 (11)同上书,第642页。 (12)(13)爱德华·米德·厄尔:《土耳其、列强与巴格达铁路》英文版,纽约1923年版,第134页、59页。 (14)厄尔,前引书,第86页;赫沃斯托夫,前引书,第二卷(下),第625页。 (15)兰格,前引书,第640页。 (16)在英国拒绝参加投资巴铁后,巴铁董事会扩大为27人:8名德籍董事代表德意志银行、3名德籍董事代表安纳托利亚铁路公司、8名法籍董事代表奥斯曼帝国银行,此外还有四名土耳其人、两名瑞士人、一名奥地利人和一名意大利人。实际大权掌握在德国董事手中。见厄尔,前引书,第93页。 (17)罗斯·J·S·霍夫曼:《1875至1914年英国与德国的商业竞争》英文版,纽约1964年版,第150页。 (18)厄尔,前引书,第197页。 (19)《列宁全集》中文版,第39卷,第776页。 (20)A·W·沃德和G·P·左奇编:《剑桥英国外交政策史》英文版,剑桥1923年版,第3卷,第385-387页。 (21)参见王铁崖、王绳祖选择:《一八九八-一九一四年的国际关系》,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14-116页;厄尔,前引书,第262-264页。 (22)《列宁选集》中文版,第2卷,第733页。 (23)汤森,前引书,第334页。 (24)厄尔,前引书,第201页。 (25)德国驻英大使李希诺夫斯基写道:“这些条约(按指1911年俄德波茨坦协定、1914年英德巴格达铁路条约等)的真正目的是把小亚细亚瓜分为势力范围”,只是出于对苏丹权力的“尊重”而避免作这种表示。见厄尔,前引书,第266页。 (26)汤森,前引书,第349页。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