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走出“汉学心态”:中国古代历史研究方法论刍议(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社会科学网 包伟民 参加讨论

注释:
    ①参见拙文:《“理论饥渴症”——中国古代史领域学术生态一瞥》,《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6月2日,第1版;《“理论与方法”:近三十年宋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史学月刊》2012年第5期。
    ②参见李华瑞:《“唐宋变革”论的由来与发展(代绪论)》,李华瑞主编:《“唐宋变革”论的由来与发展》,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33-34页。
    ③参见张其凡:《三十年来中国大陆的宋史研究(1978-2008)》,浙江大学宋学研究中心编:《宋学研究集刊》第2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555页。
    ④参见张艳国:《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史学理论》,《学术研究》1996年第2期。“史观”,或称“世界观意义的方法论”,参见吴承明:《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1期。
    ④转引自王洪波:《一套书与一个知识领域的引进》,《中华读书报》2013年3月17日,第14版。
    ⑤邓小南:《近年来宋史研究的新进展》,《中国史研究动态》2004年第9期,第23页。
    ⑥崔秀霞:《汉学研究的发展、影响与交流——“汉学研究:海外与中国”学术座谈会综述》,《中国文化研究》2005年秋之卷。
    ⑦转引自王洪波:《一套书与个知识领域的引进》,《中华读书报》2013年3月17日,第14版。
    ⑧张西平主编:《西方汉学十六讲》第1讲,第27、28页。
    ⑨参见魏峰:《宋代“GDP”神话与历史想象的现实背景》,《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14年第2期。
    ⑩顾明栋:《汉学与汉学主义:中国研究之批判》,《南京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第93页。
    (11)葛兆光:《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4、9页。
    (12)参见周宁:《永远的乌托邦:西方的中国形象》第2章《大中华帝国(天堂传说之二)》,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95-140页。
    (13)参见张西平:《西方汉学十六讲》第1讲,第16页。
    (14)胡勇军、徐茂明:《“施坚雅模式”与近代江南市镇的空间分布》,《南通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15)朱炳祥:《“农村市场与社会结构”再认识——以摩哈苴彝族村与周城白族村为例对施坚雅理论的检验》,《民族研究》2012年第3期。
    (16)参见曹树基:《清代北方城市人口研究——兼与施坚雅商榷》,《中国人口科学》2001年第4期,第28页。
    (17)陈倩:《从韦伯到施坚雅的中国城市研究》,《重庆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第103页。
    (18)王铭铭:《社会人类学的中国研究——认识论范式的概观与评介》,《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5期,第117页。
    (19)陈君静:《施坚雅中国城市发展区域理论及其意义》,《宁波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第68页。
    (20)刘东:《清华国学和域外汉学》,《清华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第14页。
    (21)Mark Elvin,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st,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pp.113-199.
    (22)关于“李约瑟难题”,参见Joseph Needham,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vol.1,Introductory Orientations,Cambridge:The Syndics of th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54.中译本题作《中国科学技术史》第1卷《导论》,袁翰青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2页。
    (23)Mark Elvin,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st,pp.113—199.
    (24)G.William Skinner,The C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7.中译本题作《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叶光庭等译,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24页。
    (25)参见宁欣、陈涛:《“中世纪城市革命”论说的提出和意义——基于“唐宋变革论”的考察》,《史学理论研究》2010年第1期。
    (26)笔者称近二三十年来史学界在讨论唐宋间社会变迁时一味强调历史发展的单一思维方式为“发展”模式,参见拙作:《宋代城市研究》序论《唐宋城市研究学术史批判》,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1—41页。
    (27)《唐会要》卷86《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下册,第1874页。
    (28)加藤繁:《唐宋时代的市》,氏著:《中国经济史考证》第1卷,吴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296页。
    (29)参见拙作:《宋代城市研究》第3章《城市市场》,第172—236页。
    (30)参见鲁西奇:《城墙内外:古代汉水流域城市的形态与空间结构》,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267—274页;成一农:《“中世纪城市革命”的再思考》,《清华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转自《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5年3期
    (责任编辑:刘晓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