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要纂修一部什么样的清史
[主持人语] 中国有“易代修史”的传统。一个朝代灭亡以后,后继的新朝代为了总结历 史 ,借鉴往事,吸取经验教训,都要给上一个朝代编纂历史。这个优良传统绵延不断,经久未 绝,从早期的私家修史到后来的官修史书,代代相因,形成了被称为“正史”的“二十四史 ”。再加上其他汗牛充栋的历史著作,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史学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江泽民同 志指出:“中华民族历来重视治史。世界几大古代文明,只有中华文明没有中断地延续下来 ,这同我们这个民族始终注重治史有着直接的关系。几千年来,中华文明得以不断传承和光 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先人懂得从总结历史中不断开拓前进。”(《给白寿彝同志的 贺信》) 今年是伟大的辛亥革命90周年。在辛亥革命风暴的打击下,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君主专制政 权--清王朝,覆亡也已经90年了。但是,至今还没有一部较为理想的大型清史。1914年, 北洋政府曾开设清史馆,编纂清史,历时14年,完成了536卷的《清史稿》。由于主客观条 件的限制,这部书稿尽管也对清代历史做了初步梳理的工作,但在观点和资料上却存在许多 问题,连编纂者自己也不以“清史”命名而只承认是一个稿本。国民党去台湾以后,亦有编 纂清史之议,但它偏居一隅,无心亦无力做此巨大的文化工程,故仅把《清史稿》稍作修订 ,更名《清史》出版。 新中国成立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邓小平等,都倡导和关 注 过清史编纂的问题。1965年秋,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指示下,中宣部成立了清史编纂委员会 ,作为编纂清史的领导机构。可惜不久以后,“文化大革命”开始,此项工作被迫中断。 在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之际,历史学界的许多专家学者认为,现在编纂清史的政治条件、 社会条件、物质条件和学术条件都已成熟,在21世纪之初,实施这项巨大的文化工程,有着 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他们积极建议由政府组织和支持、集中全国清史学家的力量, 编纂一部具有权威性的大型清史。这一建议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也引起了政府有 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那么,今天我们所要编纂的应该是一部什么样的清史呢?总的来说,这部新编的清史,应该 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又继承和发扬中国历代治史的优良传统;既坚持唯物史观的指导, 又吸收新的先进的史学研究方法。这样的编写方针是为大多数学者所赞同和接受的。但是, 如何恰当地、选择一种合适的体裁去体现这个方针,则是需要认真研究和讨论的大问题。事 实上,正如郭成康教授的文章所说,编写清史的体裁问题,早在编《清史稿》时就已经有过 尖锐而激烈的争论。时至今日,碰到的难点也许会更多。对于这样的问题,只有各抒所见, 集思广益,在百家争鸣的基础上,博采众长,才能够找出较为理想的方案。为了进一步推动 对这个问题的深入讨论,我约请了几位学者,围绕这个主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这几篇文章 看,在编写清史的体裁问题上,有同有异,见仁见智,但都是经过认真而严肃的思考的。我 衷心希望,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对这个问题发表更多、更好的意见。 关于纂修大型清史体裁的思考 由政府立项资助,组织全国的清史专家纂修大型清史,是当前学术界普遍关心的大事。实 施这项世纪性的大型文化工程,首先要通过讨论、集思广益,确定一种比较完善的体裁,作 为我们时代对这部大型史书所期望包容的内容之载体,体现近百年来学者们在清史研究领域 的丰富成果。我的建议是,在对以往的纪传体进行根本性改造的基础上,创造一种新综合体 。兹陈述理由如下: 一、既要充分肯定纪传体突出的优点,又应充分认识它所存在的严重局限 纪传体,由纪、表、志、传配合构成,它突出的优点是,其中每一种体裁担负记载历史的 某一方面的任务,反映历史演进的某一方面的要素,并且几种体裁互相配合,具有极大的包 容量,足以反映历史各方面的情状。历代许多有识史家都对此有过高度评价,如刘知几在《 史通·二体》篇说:“纪以包举大端,传以委曲细事,表以序其年爵,志以总括遗漏,逮于 天 文、地理、国典、朝章,显隐必该,洪纤靡失。”清代赵翼极赞扬司马迁所创体裁足以反映 社会历史的全貌,称为“全史”,云:“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一代 君臣政事,贤否得失,总汇于一篇之中,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 家之极则也。”(见于《廿二史札记》卷二“各史例目异同”条)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 》一书中,更以近代的眼光做了深刻的阐发,说:“(《史记》在体裁上)集其大成,兼综诸 体而调和之,使互相补充而各尽其用。”总之,纪传体众体配合,从多视角反映历史,包容 宏富,而且伸缩自如,灵活变化,如果运用得好,实在有利于反映历史的全貌。 然则,我们还应充分地认识纪传体的时代印记和体裁缺陷。纪传体的应用基本上与中国封 建社会相始终,其基本格局和“本纪”创设的原意都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它的特点之一是, 形成天子高高在上、大臣股肱辅弼、众星拱月的格局,故刘知几称“本纪”的作用,既讲“ 纪以包举大端”,又一再强调“以天子为本纪”,“列天子行事”,统率臣下众庶,显示至 尊的意义。再者,纪传体难以写出历史的大势。本纪记载史事具有的优点是史事发生的年代 先后线索分明,且对同年并世的事有清楚的显示。但其缺陷是一事隔越数卷,首尾难稽,使 事 件发展的线索被掩盖,故清代史学评论家章学诚称:“纪传之书,类例易求而大势难贯。” (《文史通义·史学别录例议》)他鉴于后期纪传体史书舛误芜杂,几成科举之程式、胥吏之 簿 书之严重弊病,主张吸收纪事本末体因事命篇、史事首尾脉络清晰的优点,提出“仍纪传之 体而参本末之法”(《书教下》)作为改革史书编纂的方向。章氏所论实属真理性的认识,值 得我们重视。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