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我们今天要纂修一部什么样的清史(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李文海 陈其泰 郭 参加讨论

纪传体以其纪、传、表、志协调配合的架构而具有类例易求、容量博大的优点,但它内在 的弊病也历来为有识之史家所指摘。唐代刘知几说纪传体难免存在将史事割裂断离的缺陷。 乾嘉时期章学诚则以为纪传体不仅存在技术上的毛病,其要害更在“大势难贯”,即难于贯 通历史之大势,因此他十分推崇南宋袁枢创立的“文省于纪传,事豁于编年”的纪事本末体 。但他不同意从根本上推倒传统的纪传体,而是提出了“仍纪传之体而参本末之法”的创新 主张,具体来讲,就是重新构建由纪、传、图、谱四个部件组成的新型的纪传体体裁。为 了实现自己的主张和设计,章学诚和邵晋涵还往复通信讨论如何改撰已成的《宋史》。章学 诚依傍传统而不墨守成规,大胆创新而重推陈出新,他的重视史学编纂理论的研讨同时又力 求用之于指导史书纂修的实践,以及将纪传、编年、纪事本末等几种主要传统体裁熔铸于一 炉以创建综合体新体裁的思路,对我们来说都极富启迪意义。当然,我们今天通过百家争鸣 ,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在创新时注重吸收传统史学的丰富营养,而且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 观为指导,借鉴西方史学的理论、方法和形式,就有望比章学诚做得更好,逐渐从实践中摸 索出一种既能够充分吸收传统史学之合理成分,又能容纳已经变化了的社会的内容的体裁, 从而编出一部为海内外华人所认可的堪称“二十五史”的清史。如果能够实现的话,那将是 文化学术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盛事。
    上面谈的总起来一句话,就是拟议中清史的体裁还是应该沿用纪传体但同时又要强调贵在 创新为好。下面就按照这一思路,提出以下几点有关体例的很不成熟的想法:
    第一,“纪”由旧体帝王“本纪”演化而来,但在内容和形式上应做根本性改造。似可仿 效《资治通鉴》,以编年体的形式,网罗清朝历史大事于其中,重在揭示有清一代盛衰荣枯 的 历史轨迹。
    第二,“列传”亦仍沿用旧名,皇帝已不专设“本纪”,而分别立帝传。“列传”似应成 为清史的主体。
    第三,“志”仍沿用旧名,内容有类于今之所谓专门史,重点放在典章制度的沿革和流变 ,特别应加强经济、社会和文化学术方面的容量,食货志似可分解为若干个志,可考虑另辟 新志以容纳有关社会方面的内容。最近戴逸先生特别提出,除旧有的志目外,应增设农业、 工矿、商业、对外贸易、交通、财政、金融、宪政、宗教、科技、城市、民俗、灾赈、学术 思想,以至文学、艺术、报刊、译文等志目。应该说,“志”最见学术研究深度,也最能反 映时代精神,故志目的创新应下功夫反复斟酌推敲。
    第四,仿纪事本末体新创“纪事”类目,记一事或一类事的始末。《晋书》创“载记”专 记十六国史,这里为省并类目,只是将“载记”换为“纪事”而已。可否归入“纪事”?“ 纪事”形式灵活,如南明、太平天国不奉正朔,自为国家,有些贯穿数十百年的大事,亦可 纳入“纪事”,例如平准和南巡,乾隆高度重视,特别是平准,贯穿康雍乾三朝六七十年, 是清朝战略全局中的重中之重,对今天亦有重要意义;还有不少“纪传”和“志”不好容纳 的内容也可归入“纪事”。梁启超说过:“纪事本末体,于吾侪之理想的新史最为相近,抑 亦旧史界进化之极轨也。”可见纪事本末介于传统史学与现代史学之间,最好起沟通作用, 清史体例之创新,似乎最应在此着力。
    第五,增加“图”特别是舆图,与“表”合为一个类目。
    综上,拟议中的清史是由“纪”、“列传”、“纪事”、“志”和“图表”五部分组成的 纪 传体断代史,亦可称为新综合体的断代史。
    清史纂修与纪传体的改造
    纂修清史应采用什么样的体例?学术界大多数学者都倾向于纪传体。瞿林东先生指出:“清 史作为二十四史的续编,除了纪传体,别无选择。”并叙列了纪传体清史应包括纪、传、志 、表、图、载记六部分。瞿先生的意见得到了许多学者的首肯。采用纪传体纂修清史,正逐 渐成为众多史家的共识。
    然而,如何运用纪传体编纂清史呢?是照搬“二十四史”,还是“旧瓶装新酒”,或者是“ 穿新鞋走老路”?这在学界仍未形成一致的意见。其实,就我个人管见,照搬正史恐怕难行 得通,应立足于当今时代的要求和社会主义现实的需要,对纪传体进行改造,赋予纪传体以 新的思想风格和人文科学精神,充分体现先进历史文化的内涵。传统的纪传体无论如何都很 难达到这样的要求,必须对之进行改造。事实上,纪传体也是在不断发展的,从《史记》到 《汉书》、《三国志》、《魏书》、《晋书》、《隋书》、《明史》,其内容类例都有调整 ,并未固守不变范式,虽仍称纪、传、表、志,但撰写与表述都有程度不同的变化。尽管历 代封建王朝编纂正史,对纪传体的变动“区域有限”,但也能说明“古往今来,质文递变, 诸史之作,不恒厥体”(《史通》卷一《六家》)的道理。封建社会的史家撰写封建王朝的正 史,尚且知道体例的变革,我们处在21世纪的社会主义时代,纂修清朝的历史,就更没有不 变的道理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