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从新史学到新民族主义史学(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史研究》 牛润珍 参加讨论

胡三省亲历宋元易代,家破国亡的切身感受使他对于家与国共兴亡的认识尤为深刻。《通鉴》晋永和二年,会稽王昱与殷浩书曰:“即时之兴废,则家国不异。”胡注曰:“言国兴则家与之俱兴,国废则家与之俱废也。”陈垣说:“《公羊》僖公二十一年传:‘宋公谓公子目夷曰:“子归守国矣。国,子之国也。”公子目夷复曰:“君虽不言国,国固臣之国也。”’《仲尼弟子列传》载:‘夫子谓门弟子曰:“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人与国同休戚,夫子之训也。”孔子如是说,顾炎武亦如是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个人、家、国共兴亡、同休戚的道理,被孔子、胡三省、顾炎武、援庵阐释得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通鉴胡注表微》后10篇言史事,其目次为治术、臣节、伦纪、出处、边事、夷夏、民心、释老、生死、货利,所讨论的史事涉及政治、军事、民族、民心、宗教、人生、经济等。其核心仍然是爱国与民族大义。《治术篇》说:“治术者,致治之本。”又借史事论政治,说:“专制之极,使人不敢称其恶;今乃不许称人善,亦岂是非之公耶!”“人非好为盗,亦不乐为盗,盗之起多由于不足与不平。”“民有离心,虽用重典,无济于事。故重典非万不得已不可用,即用亦必以哀矜之道出之,可一不可再,安有屡用之而能止乱者乎!”此对蒋介石专制政治而言。《民心篇》说:“民心者,人民心理之向背也。人民心理之向背,大抵以政治之善恶为依归……恩泽不下于民,而责人民之不爱国,不可得也。夫国必有可爱之道,而后能令人爱之,天下有轻去其国,而甘心托庇于他政权之下者矣……其故可深长思也!”“得其地而不得其心,未为真得也;反之,失其地而未失其心,亦未为真失也。故得失在心不在地。”“民主政治未建立之时,以天下为私物,忌疆吏之得众,然则疆吏之虐用其民,乃君主所深喜……靖康元年,李邦彦等谮罢李纲也……谓纲为民心所归,帝亦疑纲而不可解,宋遂不得不南渡矣。”失去民心,又忌忠臣得民心,宋南渡,继又亡于元,历史教训惨痛!
    生逢乱世,性命无保障,生死存亡考验着每个人,如何对待生与死?陈垣在《生死篇》中说:“人生须有意义,死须有价值,平世犹不甚觉之,乱世不可不措意也……胡身之生乱世,颇措意于生死之际,故注中恒惜人不早死,以其生无意义也;又恒讥人不得其死,以其死无价值也。”“张溥谓‘假令(秦)桧死于靖康,忠直著声,岂不与王莽之死于建平,谦恭流誉,同为贤士大夫乎!’亦惜其不早死,而有期颐之寿也。”夏贵年八十,投降元朝,仕中书左丞。有人赠诗说“自古谁无死?惜公迟四年。闻公今死日,何似四年前!”又有人吊其墓说:“享年八十三,何不七十九。呜呼夏相公,万代名不朽。”陈垣说:“古人以不得早死为憾者多矣。”“可以死而不死,可以不死而死,生死都无是处也。”
    面对外敌入侵,最为重要的是什么呢?陈垣答曰“爱国”,国重于亲和友。他在《伦纪篇》中说:“君臣、父子、朋友,均为伦纪之一。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为国,则不能顾及亲与友矣。伪齐之立,有背祖国而从刘豫者,自诿牵于私谊也,亦终与刘豫偕亡矣。”人不能以私情害公谊。“父母不欲其子就死地,私情也;为国而至于死,公谊也。公谊所在,私情不得而挠之。”(27)
    陈垣在民族危亡之际,借胡注阐述国家与民族至上的道理,语重心长,即使铁杆汉奸阅读其书也会动摇其心。宋学,尤其是南宋渐东史学,重义理、气节、事功、实用,重视文献掌故与考证,所有这些,都经《通鉴胡注表微》得到完美演绎。浙东学术以制度为中心,援庵发挥《春秋》大义,辨是非,褒贬劝诫,用近代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道理阐释历史,传统与近代融贯,精心构建民国新民族主义史学和爱国主义史学思想与方法体系。其阐述个人、家、国同休戚的道理,仍具现代价值。
    结语
    梁启超等倡导新史学。新史学的发展有两条线:一是以梁启超、何炳松、蒙文通为代表,以史学史研究为基础,建设新史学,由史学史研究发现了章学诚,由章学诚发现了浙东史学,又由浙东史学发现了宋学;另一条线是以王国维、陈垣、陈寅恪为代表,由历史考证建设新史学,借考据通义理,特别是“史学二陈”,在民族危亡时刻,转向宋学,总结、践行宋学与浙东史学的精神与方法。这样,新史学两大主流派别于抗战时期在学术方向上趋于同一,在宋学、浙东史学的影响下,以“经世致用”和“事功”精神相号召,共同构建了新民族主义史学。到了抗战后期,胜利曙光初现,抗战建国又成为史学家思考与探讨的问题,新民族主义史学家由于对光明、民主的新中国的向往,自然而然地与马克思主义史学融合。抗战胜利之后,新民族主义史学家在新的历史使命感召之下,逐渐演变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由新史学到新民族主义史学,又由新民族主义史学到马克思主义史学,这是民国史学主流变化的路径。
    (附记:本文撰写,承蒙向燕南、汪高鑫、周文玖三教授提出很好的修改意见,特致感谢!)
    注释:
    ①何炳松:《浙东学派溯源·自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②何炳松:《浙东学派溯源·自序》,第4-6页。
    ③何炳松:《浙东学派溯源·自序》,第1、3页。
    ④蒙文通:《中国史学史》附录《跋华阳张君〈叶水心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61页。
    ⑤蒙文通:《中国史学史》附录《跋华阳张君〈叶水心研究〉》,第161页。
    ⑥蒙文通:《中国史学史》附录《致柳翼谋(诒徵)先生书》,第126、128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