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1948年7月5日英国国家卫生部在纳菲尔德地区发放的传单。 20世纪60年代,英国医务人员正在为住院患者准备圣诞大餐, 体现了英国公立医院的人性化服务。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向全民提供免费医疗服务的国家。政府主导型的“英国模式”一直被众多国家效仿学习。英国医院作为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世纪经历了两轮重大改革。这一改革历程反映了英国政府在最优医疗服务模式上的政策探索,体现出英国医疗服务对于“公平”和“效率”两大价值理念的艰难追求。 20世纪初,英国医院主要包括三种类型:志愿医院、市政医院和私人医疗机构。所有医院都由市场调配,国家不参与经营和管理。志愿医院最早由教会人士和地方乡绅以个人捐款的形式组建,免费收治穷困病人。私人医生为志愿医院提供免费的兼职服务,医院成为医生向医科学生传授医术的最佳场所,无钱治病的患者则作为富人保健和医术提升的最好“试验品”。随着志愿医院的规模不断扩大,其在疾病诊疗和临床教学上的重要性与日俱增,逐渐占据了英国医院的中心地位。市政医院由地方政府主办,执行地方的公共卫生政策,仅为本地的慢性病、精神病及传染病患者提供低水平的医疗服务。1929年《地方政府法》颁布后,济贫法医院也被划归地方政府管理,成为市政医院的主要组成部分。但多数志愿医院和市政医院设备简陋,医疗水平低下,就诊条件苛刻,有能力支付者只好选择高收费的私人医生及诊所。由此形成的战前医疗服务系统管理混乱,财政紧张,医疗资源分配严重不均,被英国学者讽刺为:普通人想得到优质医疗服务就像中彩票一样难。 二战爆发使英国医院问题暴露得更加明显,也为医院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战争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各个阶层之间的藩篱,推进了医疗资源的交互共享,“公平医疗”的价值理念由此深入人心。1939年国家卫生部组建了紧急医疗服务系统,暂时接管部分医院为士兵和伤者服务。在国家卫生部的指挥下,统一有序的医疗服务赢得了人们的好感,国家干预成为可以接受的选择。1948年,工党政府主持建立了国民健康服务体系(NHS),并对全国医院进行国有化改革。 NHS实行分级医疗制度。第一级是地方执行委员会负责的初级医疗服务,包括全科医生服务、牙医服务、药剂师服务和眼科服务。第二级是区域医院委员会负责的医院及专科医生服务,提供急诊、专科门诊及检查、手术、住院治疗、临床护理等医疗服务。第三级是地方健康部门负责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包括疾病预防服务、助产服务、家庭护理和急救服务。一二两级医疗服务之间实行双向转诊制度。居民生病必须先找社区全科医生就诊。若患者病情严重,则由全科医生为其预约专科医生,转诊至医院做进一步治疗。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则回归社区医疗机构进行后续治疗和康复。分工明确的医疗服务体系保障了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在“全民免费”的原则下,公立医院的各项开支由国家税收支付。医院的各种检查、化验项目,住院、护理、手术、药品甚至一日三餐全部免费。专科医生被改制为国家公职人员,由区域医院委员会与专科医生签订劳动合同,对专科医生进行聘用和分配。每台手术、每项服务都被明码标价,政府根据专科医生的实际工作量支付薪酬。同时,实行医药分离制度,药品买卖独立于医院和医生,患者持处方可以在任何一家药店领取免费药品。NHS严格把控质量关,防止价格虚高或质量差的药品和医疗器械进入免费医药系统。简言之,医院国有化改革通过医疗分级、政府支付、按需管理、标化工作量与医药分离,切断了医疗活动与各种利益之间的关系,保证了医疗服务的公平与公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