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略论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 丁名楠 参加讨论

伊藤博文于1892年8月上台组阁后,为了转移国内斗争的视线, 走上了发动对外战争的道路。1894年5月,朝鲜爆发东学党领导的农民起义, 这对日本政府来说,仿佛是“欲渡河而船来”,于是故意纠住不放,照外务大臣陆奥宗光的话说,“索性(借此机会)使两国(中、日)关系破裂,一变阴天,使降暴雨”,决意挑起对华战争。日本驻华盛顿公使建野乡三于7月7日对美国副国务卿说:“为了使日本国民的注意力从国内现状不满中转移出来,我们宁愿反华战争”⑥,真是一语道破了日本军国主义的险恶用心。伊藤内阁就这样地同军部一起共同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
    日本军部、内阁关于战争的战略分歧
    日本统治集团决定挑起侵华战争,但军事上能否取胜,却没有充分的把握。伊藤内阁对于列强会不会进行干涉,更是忧心忡忡。日本军部和内阁在发动对华战争这点上是一致的,但是对战争的战略和策略方面,存在着不同的意见。开战后不久,伊藤博文起草了一份意见书,估计西方列强必然会用武力进行干涉,因而强调日本必须文武协调,使战略和策略一致起来,对战争采取速战速决的方针。⑦
    然而,明治维新后,根据宪法规定,日本的国防计划、用兵作战以及军队编制等属于统帅权的事项,实际上掌握在参谋本部手里,构成了日本军部与内阁二重政府并立的法律基础。
    1894年5月19日, 睦仁天皇批准了参谋总长栖川宫炽仁亲王提出的《战时大本营条例》。和平时期提出和批准这样的条例,都是不同寻常的,意味着日本准备发动战争的极大决心。这个条例规定:大本营是天皇亲自主持下的战时最高统帅机构,有关战争的统帅权事宜不受任何国家机关的限制。天皇的战时军令大权,仅由作为天皇幕僚长的参谋总长辅佐。大本营的成员全是陆海军高级将领,没有一名文职官员,即使内阁首相也不能出席大本营会议,无权参与作战计划的制定和作战指挥的行施。大本营的核心人物是参谋本部次长兼兵站总监川上操六中将。
    伊藤博文身为内阁首相,不甘心被排斥在战时大本营之外。他以外交与军事不可分、不参加战争高级领导于指挥外交不利为理由,要求他本人和外务大臣陆奥宗光出席大本营会议得到天皇的特许。伊藤在陆奥协助下,在大本营内部逐步施展影响,对军部作出的重要决定设法加以限制和改变。
    8月5日,参谋总长向天皇提出第一期作战计划,认为要战胜中国必须取得制海权,日海军联合舰队应寻求与北洋舰队决战,并提出日本在其海军处于胜利、失败或胜负不分形式下的对策。第二期作战计划要看第一期作战结果而定。⑧这个计划根本没有提到台湾,显然它在大本营的视野之外。
    8月中,日本为执行第一期作战计划,决定派遣桂太郎的第三师团赴朝,增援已在朝鲜的野津道贯的第五师团,并把这两个师团编为第一军。枢密院长山县有朋自请担任第一军司令官。9月12日,山县、桂太郎、军参谋长小川又次等率领第三师团,在联合舰队护送下,到达仁川。三天后,睦仁天皇到广岛大本营所在地第五师团司令部指挥作战。
    盘据汉城的日本第五师团长野津道贯中将,于9月15日率先对平壤清朝守军发起强攻,当时平壤清军约一万三、四千名,其中北洋陆军拥有毛瑟枪和克虏伯炮,比日军使用的村田式步枪和青铜炮性能优越。日军不但武器较差,而且粮食不足,每人随身只带两天的“明道寺{K525502.JPG}(蒸熟晒干的米饭)”和少量弹药。如果清军能坚守两天以上,日军将不战而退。⑨但双方交战不到一天清军溃败,平壤轻易地被日军占领。两天后,中日海军在鸭绿江口发生剧烈海战。这次战斗历时五小时,双方均以新式巨舰巨炮猛烈搏击,这在世界海战史上还是第一次。结果,中国失船较多,李鸿章夸大败绩,将北洋舰队躲藏在威海军港内,把制海权拱手让敌,坐待覆灭。
    平壤、黄海战役后,日本第一期作战计划大体告成。这时军部的侵略气焰高涨,决心把战火引向中国境内。9月21日,大本营决定将第一师团、 第二师团和第十二混成旅团编为第二军,以陆军大臣大山岩大将为司令官,配合第一军渡鸭绿江,入侵中国东北,执行第二期对华作战计划。10月24日,第二军在花园口登陆,包抄旅大后路,不到一个月占领了大连、旅顺。第二军轻易获胜使山县大为冲动,他违反大本营关于速战速决的指示,调第三师团强攻辽南要地海城,陷入清军重围,不得脱身。直到第二年2月,第二军派乃木希典少将率第一旅团北上,攻占盖州,才使第三师团由被动防守转为主动进攻。睦仁撤销山县第一军司令官的职务,但为保全名誉,于年底以养病名义,召山县回国,掩盖其冒险作战的错误。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