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鸦片战争时期中国的世界史地研究(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 胡逢祥 参加讨论

萧令裕和叶锺进的某些反侵略主张,在当时产生了相当影响。如萧令裕经多年探访,了解到西方各资本主义国家间存在着种种矛盾,在《粤东市舶论》中首次提出了“以夷伐夷”的思想,指出英国不仅与葡人不和,与美法诸国亦“夙与仇讐”,在反侵略中应利用这种矛盾,“使相攻击,以夷伐夷,正可抚为我用。”⑩后来林则徐、魏源的“以夷攻夷”策略思想,正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而成的。叶锺进的“探阅外情”之说,还为日后中国人的世界史地研究提供了一条运用外国资料的新路,他指出,面临外国的侵略威胁,中国人对外情依旧茫然无知,可是“中国人用人行政及大吏一举一动,彼夷番无不周知”,这是十分危险的,因而主张:“澳门所谓新闻纸者,初出意大利亚,后各国皆出。遇事之新奇及有关系者皆许刻印,散售各国无禁,苟当事留意探阅,亦可觇各国之情形,皆边防所不可忽也。”(11)
    以上可见,鸦片战争前夕中国人对世界知识的探求,已开始显出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近代特点。当然,因风气初开和见闻不广,这种研究还很粗浅零碎,牵强附会固不少,且远未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故只是中国近代外国史地研究的萌发时期。
    中国近代的世界史地研究之成为一种时代风气,是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后。鸦片战争的失败彻底暴露了清朝封建制度的腐败,强烈震动了朝野。“赫赫天朝”竟大挫于“区区岛夷”,这一面使人们深感奇耻大辱,同时也激起了一些人对外部世界的求知欲,甚至少数上层统治集团的人经此事变,也感到再不能安坐井中了。他们急切地开始探索世界大势,企图求得“御夷之策”。一股“开眼看世界”的新思潮在知识界激荡,林则徐和姚莹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林、姚都在鸦片战争中亲身领导和参加过东南沿海的抗英斗争。斗争的实践使他们认识到,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的惨败,“正由中国书生狃于不勤远略,海外事势夷情平日置之不讲,故一旦海舶猝来,惊若鬼神,畏如雷霆,夫以是偾败至此耳!”因此,他们大声疾呼“开眼看世界”,主张对海外诸有名大国,“一一考其事实,作为图说,著之于书”,使“中国童叟皆习见习闻,知彼虚实,然后徐筹制夷之策。”(12)
    不仅如此,他们还身体力行,积极从事世界形势及其历史、地理研究。林则徐在广东即“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译西书,又购其新闻纸。”搜集各种外国人出版的书籍、商业情报乃至传教小册子,请人翻译,亲加审订,先后编译成《澳门月报》、《四洲志》、《华事夷言》、《滑达尔各国律例》等。姚莹在台湾参加抗英时,就据英俘颠林口供作为图说,考求世界地理。1843年贬往四川后,更怀抱“冀雪中国之耻,重边海之防”的爱国忠愤,“喋血饮恨”,将多年搜罗所得世界知识资料,参以查访所得,撰成《康輶纪行》十六卷。这些著作,内容虽颇广泛驳杂,但有不少是有关地理历史的。特别是《四洲志》,系据英人慕瑞(Hugh Murrg)《世界地理大全》译出,它介绍了世界三十多个地区和国家的历史和地理概况,是近代第一部较有系统的世界史地译作。姚莹的《康輶纪行》也记载了不少有关英、法、俄、印度、廓尔喀(尼泊尔)、哲梦雄(锡金)等国地理、历史知识,考证了天主教、回教、佛教源流,绘制了世界和中国西南边疆地图,并揭露了英国对西藏的觊觎及英、俄两国在中亚西亚的争斗情况。由于他们的研究已开始从翻译外文资料入手,这就使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相当大地跨进了一步。
    当然,林、姚的世界史地研究主要都还是从反侵略军事斗争的需要出发的,故尚带有较浓的情报色彩,从史学角度看,也未形成自己的理论方法或体例。《四洲志》纯是一部译作,《康輶纪行》系合日记杂录而成,连姚莹自己也说,此“皆逐日杂记,本非著书”,(13)且其内容广涉古今学术人物文章和使藏杂感等, 并非专论外国史地。因此。这些著作还未能在史学上建立起自己的学科阵地。但是,他们的“开眼看世界”思想和世界史地研究,毕竟推开了中国人面向世界之窗,其筚路蓝缕之功,不可泯灭。
    二、魏源《海国图志》在中国史学史上的特殊贡献
    真正把“开眼看世界”思想付诸史学实践并取得重大成就与深远影响的,应首推魏源的《海国图志》。
    《海国图志》初成于道光二十二年底(1843年初),凡五十卷,道光二十六至二十七年增为六十卷,刊于扬州,后复穷数年之力,扩成一百卷,咸丰二年(1852)刊于高邮。《海国图志》的编纂,正值中国人经历了鸦片战争失败的奇耻巨痛,渴望了解世界大势之时,故其书一出,即风行天下,给整个思想界以极大震动,甚至流传日本,辗转翻刻,对当时日本各界了解世界乃至明治维新思潮的形成,也起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海国图志》不仅对中国近代思想界的西学传播有着凿破鸿濛的启蒙作用,在史学上也有独特建树。关于《海国图志》,已有很多人作了较深研究,这里仅专就史学发展角度,对其作用和地位提出一些看法。
    《海国图志》在史学上的最大贡献,是奠定了中国近代世界史地研究的基础,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海国图志》第一次从理论上提出了研究世界史地的时代意义和方法问题。在魏源之前,中国虽然也有一些记载外国史地的著作,但从未有人将其视为一个单独的史学分枝并从理论上加以探讨过。在权威性的《四库全书》中,这些书或厕于杂史列,或附庸于地理类,足见地位之不显。魏源则首次从理论上肯定了研究世界史地的必要性。从“气运”变化说的历史变易观出发,他认为“天地之气,其至明而一变乎!”(14)随着明末以降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及其商船炮舰的日渐东来,过去那种东西方互不通声息的状态业已结束,他朦胧察觉到,从此,世界各国都将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一种相互联系的运动趋势中,因而提出,“岂天地之气,自西北而东南,将中外一家欤!”(15)在这种形势下,如还抱着“八荒之外存而不论”的传统观念不放,又“乌知宇宙之大哉?”(16)据此,他明确提出了“地气天时变,则史例亦随世而变”(17)的史学命题,要求顺应历史潮流,重视世界史地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研究方法。首先,他要求把研究建立在较坚实的史料基础上,应从“立译馆翻夷书”入手,尽量采用外国人的记载,“以西洋人谈西洋”,“以夷人谈夷地”,避免旧史述域外事因本于传闻杂录而常有的附会之弊。他一再强调,《海国图志》与前人记海外史地的最大不同,就在“彼皆以中土人谈西洋,此则以西洋人谈西洋也。”(18)书中引录最多的资料,便是当时传入中国的西人著作,如《四洲志》、《外国史略》、《地理备考》、《美里哥国志略》等,地图亦多采自香港英人之《大宪图》。其次,他主张研究应加强系统性。而以往有关外国的记载,大多“详于岛岸土产之繁,埠市货船之数,天时寒暑之节,而各国沿革之始末,建置之永促,能以各国史书誌富媪山川纵横九万里、上下数千年者,惜乎未之闻焉。”(19)这种支离破碎、漫无系统的研究状况亟待改变。其《海国图志》的编纂,便尽可能照顾到各国地理历史的完整性。第三,《海国图志》的世界史地研究,还初步注意到东西方历史的联系和对比。如其最着意研究的是欧美国家,但并未孤立地去看这些国家,在论及亚非地区国家时,往往很注重叙述西方列强在该地区的殖民侵略情况,并再三声明,其“志南洋”,“志小西洋”,都是为了“志大西洋也”,提醒人们注意近代世界各地区历史之间的联系。另外,书中《南洋西洋各国教门表》、《中国西洋历法异同表》、《中国西洋纪年通表》,分别对佛、回、基督教各世界宗教和中西纪年历法作了对比考察。这种考察,不管何等粗浅,却已露出了“合人类全体而比较之,通古今文野之界而观察之”(20)的近代史学方法端倪。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