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口为主要动力看宋代经济发展的限度兼论中西生产力的主要差距(4)
这种人口密度与经济发展水平成正相关关系的人口-经济模式,给宋代的经济发展带来多方面的影响。其负面作用至少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不利于借助水力、风力的简易机器的扩大利用。由于人口密度高、人均耕地少,经济发达地区往往都存在着较多的无地少地的人口,生计维艰的另一面便是劳动力价格的低廉。人力资源的易得和低廉,使得人们减少采用水力、风力驱动机器生产的热情。而人口密度相对较低的地区偏偏又是经济文化水平较低的地区这一点,又使得开发中地区的人们不会想到也无能力发展这种使用水力、风力的简易机器。 第二,不利于大量的资本投入手工业,扩大再生产。梁漱溟先生指出,西方之所以较早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即是因为长子继承制之故。因为长子继承制,所以在封建制度中已为他造成一个集中的力量,容易扩大再生产。考之英国社会转变,可资佐证。那么,中国之所以始终形不成工业社会,未始不是由于遗产均分的缘故。”(48) 邢铁指出:自西汉初开始,各地的家产继承普遍采用诸子平均分配的方式,并为法令所承认。宋代尽管同居共财的大家庭有所增加,但这种家庭仍然为数不多。女儿虽然不能与兄弟一起参与家产的析分和继承,但可以在出嫁时用陪嫁的方式获得娘家的部分家产。(49) 由于实行诸子平均析产,财产越分越少,难以产生集约化大生产。 笔者以为,诸子平均析产不仅是伦理道德问题,更涉及到资源的再分配。如果人口密度有限,人均资源较多,即使不平均析产,诸子也能过不错的生活,而资源有限只能平均分配。早在战国后期,在中原的中心地区已出现人多地少、生计维艰的问题,(50) 自西汉初家产继承普遍采用诸子平均分配的方式,或许即出于平分财产以解决生计问题的考虑。宋代的经济发达地区同时也是人口压力大的地区,人均资源有限,自然更要采用诸子平均析产的传统做法。开发中地区虽然人口密度较低,人均资源较多,但由于经济文化水平不高,即使诸子析产的现象较少,也不会产生将大量的剩余资本投入手工业的想法。 必须指出,宋代以人口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或者说这种独特的人口-经济模式的存在,有其先决条件。具体地说,在特定区域内,虽然人均占有的资源数量比较少,但人口和资源之间,通过不断开发可耕地、精耕细作,发展工商业和服务业,以及对外输出一定数量的移民等途径,尚能保持相对平衡的状态,可以解决人们的生计问题。因此,要维持这种人口-经济模式,必须保持人口和资源的相对平衡,而要维持这种相对平衡,就要有发展工商业和服务业的客观环境,要有区域内部进一步开发的可能性和对外区域移民的较大空间。没有这种先决条件,就无法保持平衡,就要出现大范围的大量的无地人口和失业人口,导致社会动荡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由于中国经济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向来都集中在人口密度较高的区域,而中国地域广大,区域开发的推进相当缓慢,而且每一二百年便要发生较大规模的战争,也常会造成战乱地区的人口锐减。这种状况的存在,就使得在相当长的时间中,都存在着可以吸收移民的空间。而且,传统技术的缓慢进步和外部世界新技术的较少传入,往往也成了维持这种模式的有利条件。因此,这种人口密度与经济发展水平成正相关关系的人口-经济模式,很可能自战国以来便已存在。清朝乾隆以后,中国人口迅速增加,内地各区域的开发基本完成,而农业因人口剧增而又没有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较大进步,处于一些西方学者所说的边际劳动生产率递减的内卷化状态。在这种背景下,人口稠密地区已越来越难以保持适度的人口与资源的平衡,而新开发地区因人口密度迅速提高也产生一定的人口压力,旧有的以人口增长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的模式,至此在内地失灵。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进入,工业文明、科学技术的地位不断提高,市场经济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至此,中国传统的以人口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的模式,逐渐走到了终点。 注释: ①② 《宋史》卷八九《地理五》,中华书局点校本,第2230页、第2210页。 ③④⑧ 吴松弟:《南宋人口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97页,表2-6;第114页;第231页,表6-7。 ⑤ 邹逸麟主编:《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第五章(吴松弟撰写)表5-2,第141页,科学出版社,2001年。 ⑥ 秦观:《淮海集》卷一五《财用》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 李纲:《梁溪集》卷一二《桃源行并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⑨ 刘攽:《彭城集》卷二一《知润州朱服可知福州制》,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 ⑩ 曾丰:《缘督集》卷一七《送缪帐干解任诣铨改秩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 吴松弟整理:《欧阳修集·居士集》卷四○《有美堂记》,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7年,第172页。 (12) 漆侠:《宋代经济史》,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541~542页。 (13) 太平老人:《袖中锦·天下第一》,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 (14) 吴潜:《许国公奏议》卷二《奏乞分路取士以收淮襄人物守淮襄之土地》,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 (15) 吴松弟:《南宋人口史》,第231页,表6-7。 (16) 参见德怀特·珀金斯著,宋海文等译:《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第240页,第45页。 (17) 葛金芳:《从原始工业化进程看宋代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社会学研究》1994年第5、6期。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