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对二战起源问题的研究(续)(2)
作者不同意西方史学家关于希特勒与垄断资本家在纳粹党上台前的联系是微不足道的观点,认为二十年代德国国内外垄断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都曾在经济上资助纳粹党。这种支持虽不广泛全面,但它的政治意义很大。作者认为,德国垄断资产阶级内部分为两大集团,一个是和最发达最先进的工业部门联系的工业家,他们愿意保持和世界的外贸联系,特别是和西方国家的关系;另一个是和过去的帝国及容克贵族有密切联系的集团,觊觎推翻魏玛共和国。但是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一来,前一个集团无法维持原来的局面,他们的观点有了改变,两个集团都支持采取极端的统治形式。当然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各集团中每个人所持的态度都各不相同。此外,作者还认为,城乡小资产阶级是法西斯运动的主要群众基础。中间阶层与法西斯主义并没有必然的组织上的联系,它们完全是在特殊时期的特殊条件下密切结合起来的。作者具体分析了手工业者、小商人、职员和农民从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对纳粹党态度的变化。作者指出了中间阶层的两面性。在经济危机的条件下,在思想上他们是民族主义的,经济上希望实行对小资产阶级有利的政策,政治上他们反对魏玛共和国,但这并不是出于革命目的,而是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来保护自己。⑥ 七十年代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是1973年出版的В。И。达希切夫主编的《德国法西斯战略的破产(史略、文件)》一书。作者认为,在纳粹德国的战争构想中,在欧洲建立统治是它实行战略计划的基础。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解决德国的殖民地问题。但是与过去帝国的扩张不同,纳粹领导人认为,殖民地问题的根本解决应当首先在欧洲摧毁那几个殖民大国,在那里建立自己的霸权,而不是首先到海外领土上推行“世界政策”。德国帝国主义在全面发动战争的准备时期,中心任务是用闪电战的方式轮流摧毁其在欧洲的主要对手,或者使某一个大国保持中立,避免两线作战。⑦ А。С。勃兰克在《德国初期法西斯主义史略(组织、思想、方法)》一书中认为,迄今为止对德国早期法西斯主义史的研究还比较少。作者详细介绍了希特勒的早期生涯和纳粹党的活动,分析了从叔本华、黑格尔、尼采直到张伯伦等人给纳粹党提供的理论基础。⑧ 七十年代斯拉夫和巴尔干研究所出版了两本有关的论文集,其中之一是《近现代德国的东方政策(史学和史料学问题)》。比较重要的是В。К。伏尔科夫的论文《德帝国主义对外政策构想及其在中欧、东欧和东南欧国家中的表现》。他认为,西方研究纳粹德国军事政治目的的学者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把德国的目的说成是好象希特勒个人的目的。这样做不只是逻辑推理上的错误,而且是有意识地掩盖国际帝国主义体系与战争的联系,也减轻了产生纳粹主义的德帝国主义的罪责。纳粹德国和德意志帝国的对外政策有什么联系?西方学者一直争论不休。作者认为有三点共同之处:1)都要求德国变为“世界强国”;2)都认为要建成“世界强国”,只能使用武力;3)主张必须首先实施预防措施,使俄国(后来是苏联)无法破坏德国的计划。纳粹德国和德意志帝国对外政策的不同之处不在于领土侵略的具体计划,而在于前者的纲领所打出的旗号是“国家社会主义”。⑨ 另一本论文集是苏联和波兰学者合编的《二十年代初至1945年的法西斯主义和欧洲反民主制度》,其中比较重要的文章是Г。С。菲拉托夫的《法西斯制度的类型与意大利法西斯主义的特点》。他认为,意大利很值得研究,因为它在法西斯党夺取政权方面有“首创权”,希特勒经常声称他从意大利学到了很多东西。意大利法西斯制度的建立较为迟缓,原因在于意大利垄断资产阶级的力量比德国弱,法西斯党没能迫使军队上层完全服从自己,也没能摧毁君主制,法西斯党对国家政治生活的思想影响小于德国,所以后来意大利垄断资产阶级、军事集团和王室一起,能很快推翻墨索里尼政权,退出战争。⑩ 1977年,Б。Р。洛布霍夫写了《意大利法西斯制度史》一书。该书描述了一战后意大利成为“贫穷的、受了委屈的帝国主义”。而在十月革命的直接影响下,意大利的工人农民运动高涨。一些地方的工人占领了工厂,迫使资本家通过对工人有利的立法来调整劳资关系。当时的自由派政府遇到很大的危机,意大利分裂为“三色”:红色(共产党)、黑色(法西斯党)和自由派政府。墨索里尼耍弄政治手腕,迷惑了不少群众。但当时墨索里尼的法西斯党纲还不是大资产阶级性质的,它首先带有小资产阶级性质,其主要思想是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由于社会主义政党力量软弱,主张对法西斯进行“消极抵抗”,新分裂出来的共产党力量不强,致使法西斯党的势力越来越大。在大资产阶级大地主的支持下,法西斯党终于在意大利执政。作者详细分析了这个法西斯政权的建立,国家的法西斯化和军国主义化,以及最后的危机与覆灭。(11) 对绥靖政策的研究 苏联对二战起源问题研究的重要内容是批判绥靖政策。苏联出版了大量论述绥靖政策的专著、译著和论文。 1958年出版了В。Г。特鲁哈诺夫斯基撰写的《英国现代史》一书,作者没有笼统地把美英法相提并论,不认为美国是绥靖之首。他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英国是绥靖政策的发起人,但多处流露出类似的看法。 1967年出版的Г。Н。列乌托夫的《二战真伪》一书,详细介绍了英国对二战史的研究状况和主要著作。作者把英国学者对每一个重大事件和问题的不同观点列出,做了分析和评价。比如在“绥靖政策的产生”一节中,作者首先介绍了英国史学家对绥靖政策开始时间的不同观点,然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相当多的英国史学家把1937年定为绥靖政策的起始点,他认为这是以个人的对外政策代替阶级的对外政策,是不正确的。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