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6年以后,俄国也同样不急于扰乱巴尔干现状。亚历山大二世已决定在俄国实行改革,1861年他宣布解放农奴,执行这一政策需要许多时间。而且,由于1863年波兰的叛乱,降低了俄国在欧洲的实力地位。 1856-1870年的东方问题在巴黎条约和1870年的普法战争之间的这一时期里,东南欧形势有了重大发展。1870-1872年,土耳其政策在保加利亚任命了一个保加利亚人为主教,促进了民族主义情绪的迅速高涨。1859年瓦拉几亚和莫尔多瓦共同组成了新的国家--罗马尼亚。被选定的亚力山德鲁·库查亲王辞职,霍享索伦--西拉玛林根的查理上台执政。罗马尼亚实际上从土耳其帝国分离出去。1856年,塞尔维亚以获得欧洲列强的保证代替了俄国单独保证的地位,1862年6月, 土耳其驻军司令命令炮击了贝尔格莱德,列强则强迫土耳其从两个塞尔维亚要塞撤退,到1867年,土耳其又不得不从整个塞尔维亚撤出了军队。 在奥匈帝国内部,马吉亚斯王朝对南斯拉夫民族主义情绪的日益发展十分恐慌。塞尔维亚的秘密组织,1866年建立的奥姆拉纳四处散布说:米兰·奥勃诺维奇王子是“未加冕的塞尔维亚国王”。克罗地亚人由于臣属于匈牙利王室,满足于自1868年起的自治地位,他决不赞成同贝尔格莱德发生更密切的交往,但是,他们中间的极端分子,则为建立一个大克罗地亚国家而努力。 在这些年月里,俄国采取了积极的姿态,虽然军事力量的软弱限制了它的激进政策,但是1870年普鲁士打败了法国,改变了欧洲力量平衡,俄国感到它已有足够力量来撕毁巴黎条约中有关黑海问题的条款。1870年11月,俄国大臣戈尔恰可夫宣布,他的政策不再认为应受那些限制条款的束缚。列强则于1871年3月在伦敦正式认可了这一主张。1874年,俄国实行了普遍的征兵,从而又一次认为自己有力量采取武装行动。对此问题,俄国军事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在亚洲部分的那些泛斯拉夫主义者和亲斯拉夫主义者,其中以伊·勃·伊格耶夫为代表,主张以自己的观点来影响巴尔干事务;另一种则是戈尔察可夫及其同盟者,他们宁愿同欧洲列强采取共同立场。亚历山大二世通常是依靠后者来作最后的决策,因此,他支持戈尔恰可夫。(节译自英国大百科全书第七卷1964年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