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罗拉德教派及其对英国历史发展的作用(3)
三、罗拉德派在英国长期存在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恩格斯指出:“反封建的革命反对派活跃于整个中世纪。……一部分是从封建社会生长出来的城市反对封建主义的一种反对派的表现;一部分是农民们直接暴动的表现……”“城市异教……主要是反对僧侣,攻击他们的富有和他们的政治地位。”(28)威克里夫及罗拉德派在英国获得长期存在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大致有四: 其一是从罗拉德派策源地的传统情形来看:这个教派的摇篮地是下莱茵地区佛兰德尔地区的城市和农村,它在这些地区的呢绒业织工及其他下层人民当中形成和发展起来。这个教派教义中的神秘主义、安贫、俭朴、反封建等级制度等等最容易被这些下层人民所接受。从十四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英国统治阶级就禁止羊毛出口,积极发展本国的呢绒业。他们帮助和鼓励佛兰德尔的熟练技术织工移居英国。随着这些织工的移入,罗拉德派思想也就更加迅速又广泛地传播进来了。十五--十六世纪英国的呢绒业获得飞跃的发展,甚至全国有一半的人是从事这个行业,它成为英国的民族工业。(29)这就为罗拉德派的发展提供最坚实的群众基础,英国的城乡也就成为这个教派成长最肥沃的土壤了。 其二是从英国社会经济大转变的情况来看:十五--十六世纪,英国社会经济处于急剧转变的历史时期。这时英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十分迅猛,特别是资本主义因素在城乡都获得迅速的发展,呢绒业发展的速度更是惊人,圈地运动不断扩大,贫富分化十分剧烈。资产阶级、新贵族需要建立廉价教会,作为本阶级麻醉劳动人民的工具,城乡贫苦大众需要借助罗拉德派以反抗封建制度的剥削,反对官方教会的教阶制度。威克里夫学说及罗拉德派的教义,正是适合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乡绅以及城乡下层人民中织工、烧炭工人、行会帮工学徒等等的需求发展起来,他们各自从本阶级的利益出发,吸取其中精神营养,这就是这个教派从十四--十六世纪里时而以公开、时而以隐蔽形式、时而高涨、时而低落的状况发展起来。这种资本主义因素迅猛发展的速度,使统治阶级无法及时镇压和剿灭这个异端教派。 其三是就英国当时人民所遭受的天灾人祸而论,在中世纪的社会里,“当水旱成灾后,接着就是饥馑、疾病流行,使得死亡的阴影常在人们心目出现。……人们靠老天爷的心理是强烈和令人感动的。”(30)从1338-1453年的百年战争和1455-1485年的红白玫瑰战争,都带给英国人民以深重的灾难,使人民的生活陷于十分痛苦的境地。再加上黑死病侵袭,继之以饥荒和封建压迫加强,这就使广大的城乡人民沦入绝境。历史记载:英国人民除了遭到1348年最大规模的黑死病侵袭而丧失40-50%的人口外,还受了1360年和1370年两次黑死病的侵袭。(31)劳动人民在上述的天灾人祸交相煎迫下,其反抗斗争必然是特别激烈。同时,在这种痛苦的现世生活的折磨下,往往在看不到自己摆脱困境的前途时,很容易产生神秘主义思想,渴求彼岸的精神安慰。因而罗拉德教派易于为人们所接受。 其四是就西殴及英国的时代特点与天主教会的腐败状况而言,天主教会是殴洲封建制度的国际组织中心,是封建制度的化身,其神学是封建制度的世界观。(32)它在西殴封建制度上升阶段,这种上层建筑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可是,到了十四世纪西殴封建制度走向下降阶段,天主教及罗马教皇则将封建主阶级的腐朽性暴露得无遗。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之父”--彼得拉克大胆揭露亚维农教皇的豪华腐朽生活时说:在亚维农教廷中,“我看到的是一群犯罪的队伍和最不名誉的侍从的人群,而不是看到神圣的独居;不是朴素,而是淫乱的宴会;并非纯洁的朝圣,而是不可思议的不洁的懒惰;并非赤足行走的圣使徒们,而是飞快冲着我们而过的骑着雪白的骏马的强盗们”。(33)“这不虔诚的巴比伦,地球上的地狱,罪恶的渊薮,世界的阴沟。…教皇游戏之猥亵之逸乐乃是和奸、血族相奸、强奸和通奸”。(34)天主教会通过各种捐税和对信徒行圣礼等,千方百计地压榨人民群众,把大量的财富运送到教廷,以供其无穷无尽的挥霍。这样,天主教会及其教皇,必然成为英国世俗封建主、资产阶级、新贵族和广大劳动人民集中攻击的目标了。“一般针对封建制度发出的一切攻击必然首先就是针对教会的攻击,而一切革命的社会政治理论大体上必然同时就是神学异端。为要触犯当时的社会制度就必须从制度上剥去那一层神圣外衣。”(35)而威克里夫学说及罗拉德派教义所包含的丰富内容,足以为不同阶级按照本身的需要而加以利用和奉行。罗拉德派在英国的长期存在和发展就不是偶然的历史现象了。 注释: ①《牛津英语大辞典》,罗拉德派(lollard)条。 ②指耶稣传道时,所指斥的稗子的比喻。见于《圣经·新约》中《马太福音书》第十三章。 ③④(15)M. McKisacK:《十四世纪(1307-1399)》1976年伦敦英文版,第517、518-519、522-524页。 ⑤⑥(14)(28)(35)恩格斯:《德国农民战争》、《马恩全集》第7卷,第403、404、438、401-402页。 ⑦J.Cornwall:《1549年的农民起义》,1979年伦敦英文版,第33页。 ⑧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马恩全集》第21卷,第458页。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