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月30日印度民族独立运动领袖甘地在德里被刺身死。这时离1947年8月15日英国殖民政府移交政权印度得到独立以后不到半年。甘地为印度独立战斗一生,却在独立成功时被本国人而且同是印度教徒的刺客当众枪杀。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政治谋杀事件;也不是一个宗教狂热分子的一时冲动的行为。试看当时报载和事后文献所记的值得注意的几点情况。 刺客是在甘地照例进行晚祷的群众大会上当众开枪的。他先向甘地鞠躬行礼,似乎是表示对他一生为民族奋斗的尊敬;然后连开四枪,打死甘地。随后他并没有在群众吃惊和混乱中逃走,反而大声呼唤警察,束手就擒。在狱中,他担心的是新政府可能遵照甘地的非暴力思想不判他死刑。在法庭上,他出人意外地用一般人以为他并不精通的英语发表供词(1977年由其弟出版),竟使法官与旁听群众为之动容。他说明他是为了印度母亲而向这位被称为印度父亲的甘地执行死刑,因为甘地没有尽印度的父亲之职而成了巴基斯坦的父亲。(这象是莎士比亚写的刺死凯撒的布鲁图斯的自辩词了。)他在1949年被判处绞刑,年纪还不到四十岁。 甘地在被刺中弹倒下时口呼神名“罗摩!罗摩!”以手加额表示为刺死他的人祝福。在十天以前,1月20日, 已经有这刺客的同谋者同样在晚祷会上用炸弹行刺未逞被捕。甘地要求对谋刺者宽恕,并且拒绝警察随身保护。这以前,甘地为印巴分治问题曾作一生中最后一次“绝食至死”。由于部分问题解决而复食以后,他曾向在他晚年侍奉他的侄孙女摩奴本(Manuben)表示过厌倦生命,不想再如自己以前所说活到一百二十五岁,并且预言他将暴死以及刺客必是同教者(印度教徒);说他如果死在病床上还成什么“圣雄”呢?他身心日衰,却又不肯停止参加照例的群众晚祷。 在行刺十天以前,那个投炸弹的刺客在行凶前就和他的老师交换过意见。他的这位老师是孟买大学教授,五十年代初曾来北京大学教印地语的贾恩(J. C. Jain)。贾恩教授立刻通知了政府。这时警方已经掌握了这个暗杀阴谋集团的材料,有了名单及合谋人的职业等等;但是德里、孟买、浦那的当局并没有采取任何预防措施。当时的一些当权人物都是著名的甘地信徒,他们对于社会上已经公然传出来的要求处死甘地的口号和活动竟然视若无睹,或则是无能为力? 在甘地去世十几年以至二十几年以后,公开出版了一些重要文献资料。1971年印度政府发表了卡普尔(J. L. Kapur)的《谋杀圣雄甘地阴谋案调查委员会报告书》六卷。1962年甘地的侄孙女摩奴本发表了《“父亲”的临终前情况略述》、《“父亲”--我的母亲》(按:“父亲”即Bapu,是印度人对甘地的亲切称呼)。1967年刺客的弟弟和同谋犯发表了用马拉提语写的《甘地被杀和我》。1961年贾恩教授继他以前用印地语和英语写的有关的书以后,又发表了《甘地被刺的前前后后》。1973年美国出版了塔班·高斯(Tapan Ghose)的书《甘地被刺案的审判》。1978年德里出版了马尔冈卡尔(M. Malgaonkar)的《刺杀甘地的人》。当时审判此案的法官之一柯斯拉(G. D. Khosla)于1963年在伦敦出版了《圣雄甘地被刺案》。此外还有许多书籍和报刊文章从不同角度和不同观点论述到甘地的死。例如培恩(R. Payne)在美国出版的《甘地传》(1968)。在六十和七十年代国际上重新论述甘地又仿佛甘地生前那样开始热闹起来。由于关于凶手的重要资料出现,原来美国好莱坞拍摄的关于甘地之死的影片《献给罗摩的九小时》(同名的书在伦敦出版,1962)中的形象也不对了。1982-83年新影片《甘地》又以得国际电影奖而风行一时。 以上所说的情况不会是偶然的。这不但说明这一事件值得重视,而且证明当代人正在迫切愿望了解自己,了解当代历史。 本文是想依据所见到的零散材料从文化角度分析这一案件中的两个对立面。问题是:刺客和被刺者是否在政治上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现代印度文化的矛盾和冲突?引用资料除甘地言行依据他本人的原文著作外,刺客资料主要采自1980年出版的南迪的《在心理学边缘上》(Ashis Nandy, At the Edge of Psychology, 1980,德里)。 英国殖民主义统治政策是印度民族主义的对立面,本文不能讨论,但不能不从此开始。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失败,英国政府废黜莫卧儿帝国皇帝,又从东印度公司手中接过了政权而直接统治,这不是偶然的。当时英国处于维多利亚女皇时代,资产阶级政权完全成熟,新的殖民主义政策的基本路线开始形成,改变了旧的殖民主义的海盗式掠夺方式。(英国十九世纪的金斯莱牧师的《西行颂》虽是历史小说,却表现了新教战胜旧教的表面掩盖着英国新殖民主义战胜西班牙旧殖民主义的实质内容。)东印度公司克莱武(1725-1774)以来的掠夺方式缺乏政治远见,继续封建时代习惯,不适合成熟的资本主义长远剥削要求。(例如使主要根据地孟加拉自1770年以来连续遭受大灾荒、大瘟疫。1770年即饿死五分之二人口,后来甚至到1943年尚有人为的大饥荒。)因此英国政府在1857年接管后,立即在殖民主义造成的三大海口新经济中心--加尔各答、孟买、马德拉斯--建立三所大学,所属有许多学院;并且建立新学制,由小学到大学全用英语教学,直接从小孩子起灌输英国文化;同时又以保护和尊重为名对旧有私塾教育同宗教习俗表示不侵犯;还设立印度文官(I. C. S.)考试制度。这样培养代理人进行精神奴役的效果,到1885年(不到三十年)就出现为由一个英国退休官吏发起成立印度国民大会(国大党的最初形态),网罗受过英国文化教育而又继承旧高贵门第(种姓)的知识分子,企图利用他们在政治上为英政府效劳。这个组织后来转化为其对立面当然是英国人初料所不及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