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略论甘地之死(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南亚研究》 金克木 参加讨论

试具体分析一下戈德塞和甘地两人的思想同异。
    思想共同点很多:一、同是民族主义者,都坚决要复兴印度。这也是说,不论自己是否意识到,两人都受到近代资本主义的民族观念的影响。二、同是印度教徒,而且同认为这是印度人中的大多数,是印度的主体,是印度取得独立的主力。三、同是反对分割印度(指英国统治下的印度)。表面上戈德塞因为印巴分治而刺杀甘地,其实甘地是一贯反对分治的。他和真纳是同乡。真纳总是声称他们二人的多次谈判是两教、两族的谈判,而甘地始终不承认自己只代表印度教徒利益。最后实行蒙巴顿方案的决定权也并不在甘地之手。甘地除当过一任国民大会主席(1924年12月)因而有“元老”身份外,后来甚至连普通会员都不是,也不是政府人员。他的死和最初在南非时几乎被帕坦人(阿富汗人)一棍打死的情况极相似。四、同是虔诚的印度教徒,苦行者。甘地情况人所共知。戈德塞独身不娶,不近烟酒,生活俭朴, 睡硬板床, 冬不穿棉。 两人都可说是修瑜伽行者, 又都自称是正统教徒(Sanatani)。戈德塞要求死后照正统经典规定宗教仪式火化。五、同认为印度教应该取消种姓制度。两人心中都有种姓,甘地自居为“贱民”,戈德塞自觉是高级婆罗门,但两人都主张教徒一律平等。六、戈德塞还表示政治要民主、平等,甚至同意甘地对伊斯兰教徒领袖作若干让步以使他们参加统一的民族运动。他以参加甘地领导的政治运动开始政治生活,以刺死甘地为结束,而行刺时对甘地仍表敬意。这几乎可以说是“大义灭亲”,而照他的说法则正是实行甘地所提倡的圣典《薄伽梵歌》(神歌)的教导。对同一经典的截然不同理解,这才说明了这两个印度教徒的根本不同是各代表了印度文化传统的一条线。
    思想异点不多但是根本性的,可分表层底层两面看。表面上,戈德塞在思想上属于甘地领导运动以前的,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的,西方化了的政治运动人物。这些人物如前所说,是“托古改制”的,言必称古而思想则新。其中有两派,戈德塞接受的是主张用武力斗争改变现状的激烈派,而不是主张用社会改革和文化教育以求复兴的温和派。他是以浦那为中心的地区的婆罗门,受这一影响更强烈。甘地在1934、1944、1946三次遇刺都是在这一带,而1948年最后两次的刺客又都是这里人。若追究到底层,则根源仍在印度文化。两人对印度教所传的文化传统的理解不同。以《薄伽梵歌》(神歌)为例。戈德塞接受其同乡前辈铁拉克的解说,认为这是以修行“业瑜伽”为主(即以行动为中心)的教导,而且照本文意义理解为教导战争并且不惜杀死本族尊长及亲属的理论。甘地却说这是指精神斗争,是从思想上教导伦理道德修养的“非暴力”理论。戈德塞遵循史诗和往世书所传的印度教,认为主旨是神消灭魔,战斗是中心思想,不过战斗要无私,即凭“神意”。他学的政治是大史诗里的政治,是无情斗争的事实,不是外加的伦理道德解说;“神意”就是道德。他在供词中竟然自认是学习大神黑天诛杀国王童护。甘地恰恰相反,以为精神力量能胜过物质力量,伦理道德和生活方式及信念才有价值,有意义,是主要的。戈德塞认为历史是既成事实(不可磨灭的“业”),近一千年的非印度教徒统治是不能忘记的,反对宽容与妥协。甘地却认为历史已成过去,其意义在于其精神内容,因此历史可以照现实需要加以解说,不必纠缠过去事实。两人的理解都是在史诗和往世书中有根据的。两人的一生表现出世界观的根本不同而且都不单纯。甘地的思想言论是唯心的,但是他的行动却往往是唯物观点指导下的,时时处处考虑现实情况联系最终目的作决策,所以得到群众而成功。戈德塞的思想有唯物的方面,相信物质力量,但是他的行动是唯心的,以为个人英雄行动可以改变历史,终于孤立而失败。甘地宣传印度人有精神力量超过统治者,自信是强者;失败者不应自居失败,可以拒绝合作致统治者于困境(如罢工、抗税),无武器也能战胜。他首先要鼓舞士气,唤起民族自信心。戈德塞则根本否认这种历史观,认为印度教徒将近千年被统治已经弱了,不能再弱下去,要提倡勇武,鼓吹战斗,不应“讲道德,说仁义”。因此他认为甘地削弱了自己人,成为障碍,必须除去。他的行动表明,他认为历史可由个人行动改变,愤怒和仇恨是勇敢;形式上虽和甘地的以宽容和仁爱为勇敢相反,实质上两人的都是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历史观。这两种思想,抽象说来是根本出发点相同,但具体表现却是互相对立,互相冲突,终于两人同归于尽。印度历史由此翻开新的一页。但是传统文化的两面性就不再起作用了吗?
    印度文化传统是复杂的。不但历史发展过程复杂,而且本身从一开始就是包含了对立面的复合体。即就通常习惯用不恰当的名称“印度教”来称呼的所谓宗教文化而论,那传统也是很复杂的。(在宗教徒心目中,宗教不仅是信仰,而且是“宗教--文化--民族--政治--社会地位--经济利益”的混合体。)两个相同而又相反的、都自称为正统的印度教徒的人,竟然以一个杀死另一个以求解决并非私人的矛盾为结局。这种文化传统的基本思想模式(Eidos和Ethos的共同核心),中国人是可以理解的。我们的最古文献《易经》卦爻就是以“乾、坤”或“阴、阳”相反相合建立体系的。“文、武之道”从来是不可偏废的。例如皇帝谥号,从西周开国就是“文王、武王”,曹操、曹丕父子也是“武帝、文帝”,汉朝也是“文帝、武帝”时期最盛。“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片面割裂文化传统会招致灭亡的。世界上有不少文明古国都灭亡了或中断了,有四千年以上文化传统历史不断而今天还存在的大国也许只能算上中国和印度了。这难道是偶然的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