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中国近代社会史的理论视野(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 池子华 参加讨论

——“二月二日为土地会,鼓乐喧天以迎土地,家家必礼之,宴会一堂,宴罢继之以博,尽欢而散,会费公派。”(注:同上第6卷,《武昌之岁时》。)
    由此可见祭祀土地盛况之一斑。在汉族聚居的地方,几乎找不到没有土地庙的村落。祭祀土地,是一项集体活动,这就是“会”的本来意义:“集会”。总之,“社会”一词包含了神灵崇拜、民间信仰、乡土意识、风土民情,以及在这种社会活动中所形成的人际关系等,所有这些,都是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由此我们可以把“社会”引伸为“社会生活”的代名词。社会生活理所当然是社会史研究的主要对象。
    根据上述,可以作这样的归纳:所谓社会史是研究社会的历史;它既是历史学的分支学科,也是社会学的边缘学科;社会结构、社会过程和社会生活是它研究的主要对象。社会史的定义明确了,那么,什么是中国近代社会史也就不言而喻了。中国近代社会史是中国社会史的断代史,它所研究的对象是近代历史条件下的社会结构、社会过程和社会生活。当然,这里所讲仍不全面。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尝试建构较为完整的社会史学科体系。
    二、中国近代社会史的学科体系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体系,中国近代社会史也不能例外。通过对学科体系的构建,中国近代社会史的研究内容就会清晰可见。
    有关中国近代社会史的理论框架,乔志强先生和已故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都作过有益的尝试。1986年乔先生在《光明日报》(8月 13日)发表《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对象和方法》一文,初步勾勒出他关于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的理论模式,随后在他主编的1992年5 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社会史》一书中,基本完成了他的“中国近代社会史的理论体系。”乔先生的理论体系,有三个有机组成部分:一、社会构成,包括人口、婚姻、家庭等最基本的社会元素和细胞;二、社会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以及错综复杂的社会诸关系,它们组成了社会的网络式的内容;三、社会职能,它包括教育、教养、社会控制等。陈旭麓先生的观点有所不同,1989年《华东师大学报》第5 期发表陈先生遗文《略论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提出了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的理论模式。他认为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社会结构,如行会、家族、会党等,要研究社会结构在百年近代历史中的嬗递变迁;二、社会生活,除直接关系和影响着最大多数人民生活的清代“四大政”(赋税、漕粮、盐政、河工)外,更值得注意的是人们衣、食、住、行在一百一十年间的变化;三、社会意识,他认为不是从社会精英的意识,而是从民众的社会意识着手去研究近代社会历史。乔、陈两位先生的近代社会史理论构架虽有较多的歧异和各自的特征,但对笔者的认识均多有启发。
    下面谈谈我个人的一点看法。
    我们可以把近代中国社会视为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我以为可由四大子系统构成,这四大子系统,除上文论及的社会过程、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外,还有一个社会问题及调节控制系统。社会问题是社会史研究的重要方面。如果对此不加重视,中国近代社会史就不能很好地发挥它的社会功能。在这四大子系统中,各个系统又有自己的组成要素,由此构成一个系统网络。
    先看社会过程。社会过程,是研究社会的纵向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社会变迁。近代社会是一个扭曲变形的特殊的社会,这种特殊性表现在社会性质上,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近代社会的基本面貌,不了解这个扭曲过程,就无法把握近代社会跳动的脉搏,也不可能很好地重现近代社会生活。因此,可以把社会变迁(实即社会过程)视为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的纵向线索。一般来说,社会变迁是由于生产方式的变革而引起的社会形态的变化,这种具有根本性的变化就是社会变迁。实际上,社会变迁的内容是多方面的,社会形态的变更是社会变迁,价值观念、社会结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的变化也是社会变迁。为便于研究,可以把社会结构的变迁归入社会结构系统,把行为规范、生活方式的变迁归入社会生活系统。
    社会变迁的形式表现在外力冲击与中国的回应上。外力冲击是指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中国回应是指中国为抵御外国侵略所采取的应变方式,直接抗击是一个方面,而与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关系最密切的是社会改良和社会革命。社会改良又称社会进化,是社会的自我调节形式;社会革命则是用极端手段对整个社会进行改铸的重大历史变革。这两种形式及其与近代社会演进的互动关系,应是近代社会变迁研究的基本内容。
    再看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指支撑或维系社会整体的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比较稳定的构成方式,或者说是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就象人体骨架支撑人体一样支撑着整个社会,由此构成社会结构系统。
    社会结构有社会的实体结构和社会的文化结构之分。这里所讲的社会结构是指社会的实体结构。构成社会的基本元素有人口、家庭、宗族、社区、民族、阶级阶层。有了这六个方面,还不能说就是一个社会整体,因为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就象一台机器一样,有许多零部件组合而成。除了六大元素之外,我们还可以列举出诸如社会组织、社会群体以及次生社会集团等。但是,通过对六大元素的细化研究,我们可以了解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面貌。
    如果我们把上述六大元素看作是社会结构的“部件”,那么,各“部件”还有许多“零件”(具体的研究内容),比如“人口”,从社会史的角度研究中国近代人口,主要研究人口素质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人口分布的态势、人口的自然构成、社会构成、职业构成、人口迁移流动等等。限于篇幅,此处不一一赘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